第四百二十章 蘆花鎮(1 / 2)

蘆花鎮原先叫蘆花村是一個緊靠著一條大河長滿蘆花的村子。村民主要是靠捕魚和種田為生,相傳蘆花村所倚靠的這條河在很久以前經常的泛濫,包括蘆花村在內的好幾個村子經常受災。但是一來這邊的土地肥沃,再加上人們總有故土難離的思想,這裏的村民就算是受災也一直舍不得離開這裏。蘆花村的村民們對這條大河是又愛又恨。

那是不知道在哪個朝代的時候,當時是國家還算穩定,經濟應該也不錯。有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縣令開始考慮如何讓大河不再泛濫。

當時正巧有一位姓趙的護國真人巡遊到附近的州城,這位縣令就連夜帶著隨從找到了護國真人暫住的館驛。

護國真人見縣令言辭懇切,也就沒有等到天亮。一行人在縣令的帶領下就來到了河邊。

這位護國真人在查看了這附近的地勢和山川走向之後,一方麵讓縣令召集民夫疏浚河道,一方麵找石匠雕刻好了五頭鎮河石牛。在做了一番法之後,在疏浚河道的時候,這五頭鎮河石牛也都被分別按照護國真人的指示埋在了河底。其中有一頭鎮河石牛就埋在了蘆花村的附近。

自從這五頭鎮河石牛被埋下之後,說也神奇,平均三年就鬧兩次水患的蘆花村,就再也沒有鬧過水患。

經過時間的變遷,等到了民國年間的時候,本來就土地肥沃,河裏又盛產魚蝦,這小小的蘆花村慢慢的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蘆花鎮。

在鎮子的邊上,住著一對靠打漁為生的夫妻,帶著一對兒女在艱難的度日。男主人有一天去河裏捕魚。傍晚的時候,一起出去的同伴帶回來了一個壞消息!說男主人可能是中午喝了酒,在下午打魚的時候失足淹死了!

這個消息對於這位年輕的母親來說,就像是一個晴天霹靂一般,一下子就打碎了原本還算平靜的生活。

那時候人們的封建思想還比較嚴重,認為女人在丈夫死後,就最好是不改嫁,這樣才是一個本分的女人。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這位年輕的母親隻得咬著牙苦撐著這個已經塌了一半的家。

這位年輕的母親白天出去給人做幫工,晚上回來做針線活,甚是辛苦。所幸一對兒女懂事。正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男主人過世後的四年後,已經十五歲的兒子就已經開始和別人一起出去捕魚了。十三歲的女兒也已經是把家務都拿下了。每天給自己的哥哥送飯。這個家庭在全體成員的努力下,終於是有了起色。

時光如梭,轉眼間就這樣過了三年。這天,給哥哥送飯的少女走的快到河邊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體態比較粗胖的年輕人。那時候,窮人家的孩子一般都吃不飽飯的。那營養不良的身體自然就瘦。所以那時候人們管那些能夠吃飽飯,長得胖的人叫富態。

這個年輕人很有禮貌的攔住了少女,自稱出來玩的時候,和家人走散了,現在餓得很,想要讓少女把籃子裏的飯給自己吃。當然,年輕人說了,絕對不會白吃的。說著,年輕人從兜裏掏出了一大把的黃金和白銀。

少女平時就比較善良,自然就答應了年輕人的要求。隻不過,少女也清楚,自己的這種普通家常便飯,無論如何也不需要用黃金和白銀來買。於是堅持不要,除非對方給自己銅板,因為少女隻認銅錢。

那給年輕人也被少女不貪慕金銀的品行給感動了。他掏出一大把的銅錢扔進了少女的空籃子裏。然後拿著那份午飯走掉了。少女知道這銅錢絕對是超過自己的飯錢了。就想要喊住年輕人,退給人家多餘的銅錢。可是那年輕人已經飛快的走了。

少女追了一程之後,發現追不上那個年輕人,也就放棄了。就當自己發了一筆小財。她趕快就返回家,她還要重新準備飯菜給自己的哥哥送去呢!

少女一回家,她的母親就感到很奇怪,這孩子今天回來的怎麼這麼早啊?平時都要等哥哥吃完飯的。

少女就把自己路上的遭遇和自己的母親說了,還把那個年輕人給了自己的銅錢都倒在了桌子上。

少女的母親看著桌子上的銅錢,就感覺有點不對勁。她用手翻了翻,心中奇怪,為什麼這些銅錢有的大,有的小,上麵的字碼還都不是一樣的呢?而且有些銅錢上都泛著綠色的銅鏽。聽自己的女兒說,那個青年人還企圖給金銀來著,那麼,肯定是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了,有錢人家的銅錢為什麼這麼雜亂啊?少女的母親就覺得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