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生存錄
科技&創新
作者:陳敏
創客葉琛開發了一款機器人,並成功將其賣到國際市場。這款產品所麵向的是極小眾市場—當養花人需要出差或者旅遊一段時間,家中若無人照顧花草時,這台設備能夠適時澆 水。
功能雖簡單,但由硬件到軟件的整個開發過程卻頗費力氣。葉琛及其工程師團隊從細分需求、完成設計到後期實現前後耗費3個月之久,比如要監測什麼數據就需做大量研究和試驗,比如土壤濕度、環境溫度、如何澆水、水量如何控製……在此過程中,葉雖然養死了幾盆花,但最終係統卻可做到通過手機遠程監測花草的健康狀況。現在,全球各地遭遇相似問題的花草愛好者均可通過葉琛創辦的DFrobot網站來購買智能澆花套件—60美元一套的價格並不貴。
以上堪稱典型且理想的創客創業案例—生活中遇到問題,創客動手解決,再把硬件解決方案賣給更多人。上述養花套件銷售情況超過其預期,小批量生產的200套試水產品早已賣掉。“我連樣品都拿不出來給你看,基本是做出多少就賣多少。”葉琛對《環球企業家》說。
創客的生意與常規商業世界截然不同,它強調個人動手動腦將創意變為產品,而非大公司規模化生產;它強調分享,而非專利、技術獨享。當創客被視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者之時,類似葉琛這樣的英國諾丁漢大學工程學博士在中國亦不少見。
中國優勢
尷尬的是,除了葉琛為其父親製作一套“養花機器人”之外,他暫無其他中國客戶,所有的訂單全部來自國外。較之於國外類似的閉源智能澆花器200美金左右的售價,這套 “簡陋”卻實用的開源產品的確有其價格吸引力。而這正是中國製造給予中國創客的獨特優勢。
在德國、日本等製造強國,生產資源通常隻會留給每批次達成千上萬的規模訂單。從研發到生產,創客作品的工業化在國外遭遇巨大壁壘,矽穀創客們不得不來中國尋找工廠—隻有中國有足夠分散的生產能力,總有人願意承接創客數百量級甚至更小的單。在深圳專注做了兩年“機械積木”的Makeblock創始人王建軍相信在硬件創業浪潮下,製造優勢會成為中國創業者擺脫一味追隨矽穀的機會,王對《環球企業家》說,“不再需要像互聯網時代 Copy to china,生產製造優勢能讓我們以更快的速度做研發,更低的成本做製造。”
1月份,Makeblock剛剛結束其在美國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的籌資,609位支持者為其提供超過18萬美金的運作經費,這個數額是王建軍籌資目標的六倍。這款獲得《連線》雜誌報道、被美國創客認可的“機械積木”成品早已脫胎換骨,與王建軍辭職創業時的設計草圖截然不同,每個零部件至少經過了七八次修改。為了獲得通用性更強、兼容更多應用場景的較優方案,王建軍經曆了漫長的修改過程。這一過程對於真正的創新來說不可或缺,而中國的製造環境為這類創業者能爭取到寶貴時間。“研發過程就被加速了,你都改了8次,別人才改了3次,你就有時間精心打磨你的產品了。”王建軍說。
北美渠道商亦看中中國硬件創新團隊所展現的敏捷性。Yeelink創始人薑兆寧正忙於處理量產中的質保問題,Yeelink自主設計的智能燈控產品即將登陸北美沃爾瑪等大型零售渠道。薑兆寧所設計的智能家居產品與葉琛的“養花機器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均可利用智能手機作為控製器,用戶亦可調節燈光顏色、查看室內甲醛指數、開關各類電器等。隨著Nest恒溫器、Pebble智能手表等又酷又實用的創客代表作熱銷,諸如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們正尋找更多的類似產品以滿足北美消費者的胃 口。
對於一家去年才成立的創業公司Yeelink來說,這可是絕對的大單。獲勝的關鍵在於速度。“傳統大公司進行硬件研發要一到兩年,這已經不適合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需求了。”薑兆寧對《環球企業家》說。Yeelink的研發周期為1至2周,交付量產產品一般不超過2個月。
薑兆寧想用更低的價格贏得消費者。智能家居、物聯網這些都不是新名詞,但大公司動輒數萬元的智能家居產品僅適用於別墅,而與普通消費者無緣。如何在市場導入新品類,跨越早期的價格鴻溝,價格戰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飛利浦在去年曾推出名為Hue的智能燈控產品,其價格約為1300元左右。而薑兆寧所做的燈控產品與Hue很相似,但其價格卻僅相當於後者的五分之一。兩三百塊的智能家居產品,這正是“創客+中國”才可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