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賜宴上,耶律洪基更是不時用眼睛瞄著蕭觀音,生怕她一下子就不見了。在席間閑聊中,蕭觀音以她那儒雅的談吐和賢淑的舉止,深得仁懿皇後喜愛。同樣推崇儒學、喜歡詩文的耶律洪基,聽到她師從漢儒的時候,興奮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立即與她攀談了起來。原本有些拘謹的蕭觀音,在與太子的對話中漸漸放鬆了起來。宴會結束的時候,兩個人便成為了知己。洪基舍不得蕭觀音的離開,但無可奈何地對她說了再見。
此後的幾天,洪基總是一個人坐在屋子裏發呆,有時還莫名其妙地傻笑。甚至在先生教書的時候,也總是心不在焉地望著窗外。見太子近日精神恍惚,體貼的仁懿皇後問他是不是病了,太子搖了搖頭,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寢宮。一日,母子二人閑聊時,提到了蕭惠那個美麗又有修養的小女兒,剛剛還沉默寡言的太子,一下子來了精神,對她的才學大加讚賞。這時,仁懿皇後才明白,原來太子已經被蕭觀音深深吸引了。知道了兒子的心意後,仁懿皇後便經常邀請蕭觀音來宮中做客,而洪基更是借著與她一同鑒賞詩詞的機會,拖延見麵的時間。
而身在蕭府的耶律氏卻十分擔心女兒的狀況,因為那個道士的話無時無刻不在她耳邊回響,但看女兒每次去見皇後和太子都很開心,自己也不能阻止。耶律氏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無助。她知道,皇後看中了自己的女兒,想讓她作太子妃。可為了讓女兒免遭無妄之災,耶律氏便與蕭惠商量,將女兒送去寺院待上一段時間,等到太子妃另有人選的時候,再將女兒接回來。於是,蕭惠以讓女兒參佛為由,將她送到了山裏的寺廟。雖然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要將自己送到廟裏,但身為女兒的蕭觀音還是依從父母之命,來到了離京城不遠的寺院。這裏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個休養身心的好地方,每天念佛誦經的生活能讓她更加淡定。雖然剛開始不太習慣,可時間久了便也不自覺地喜歡上了這裏。另一方麵,太子在得知蕭觀音到寺院參佛的消息後,大怒,衝動地說要讓父皇懲治蕭惠。但仁懿皇後阻止了兒子這個幼稚的想法。她勸告兒子,不能整日沉湎於兒女私情,應以國事為重,要多學一些理政的方法,多結交一些朝中的忠臣誌士。並承諾隻要他成為了一名賢德的儲君,她便會親自出麵,促成這段姻緣。聽了母親的一席話後,洪基當即拍著胸脯說自己一定會用心學習,成為一個好儲君,不讓母後失望。果然,在此後的兩年裏,洪基勤於政務,成了興宗最得力的助手,而且還在興宗南伐的時候,代替父親處理國政。仁懿皇後見兒子一天比一天成熟、穩重,內心十分寬慰。但見他終日陷於相思之中,又覺得有些不近人情。於是她找了個機會,將太子的心事,告訴了興宗。興宗聽後,立即許諾達成此事。第二日早朝後,興宗留住了蕭惠,命他將女兒從寺院接回來,準備入宮做太子妃。蕭惠無法反駁,隻好應聲稱是。
兩年寺院的生活,就像這裏的山泉水一樣清淡而綿長。每日的參佛,更使她看透了許多世間的困惑,她變得更加理智和豁達了。父親的書信,讓她盡早地結束了誦經的生活,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耶律氏更是早早站在門外等候,希望能盡快看到那個自己無數次夢到的甜美笑容。母女相見,淚灑庭院。一番短暫的敘舊之後,耶律氏將皇上的諭旨告訴了女兒。雖然耶律氏有諸多留戀,但還是忙裏忙外地幫女兒準備出嫁事宜。表麵上歡喜的父母,卻常常在晚上抹淚,似乎女兒的命運不是他們所能改變的,她終究還要成為人中鳳。經過了幾個月的繁瑣準備,在1053年,蕭觀音被太子耶律洪基納為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