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蜀地鉤沉
古蜀白勺興亡在四川的稱謂中,“蜀”是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至今仍與“川”字共同作為四川的簡稱。“蜀”之名最早見於甲骨文,傳是因古蜀王教民桑蠶,“蜀”代表了“桑中蟲”的意思,四川是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
1萬年以前,四川人進入新石器時代,三星堆、廣元營盤梁、西昌禮州等遺址展現了蜀地文明的雛形。四五幹年前的古史傳說,主要與蠶叢、柏灌、魚鳧三代古蜀先王有關,如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四川古稱梁州,商周時以嘉陵“蜀”的不同寫法諸葛亮治蜀與“揚益二”
西漢時“巴、蜀”並稱益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及“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天府之國”的美稱相沿至今。劉備在成都稱帝,當時的蜀漢王國包括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責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諸葛亮長期經營,使四川得到很大發展,受到川人尊崇,今天農村有些老人仍有頭裹白色巾帕的習俗,相傳是為諸葛亮戴孝留下來的。至於劉禪被後人恥笑的“樂不思蜀”這個負麵成語,實非蜀地不美不樂而不思,卻是身陷囹圄的亡國之君不敢思罷了。蜀漢被滅後,在成都建國的“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其後四川戰亂頻繁。隋唐四川進入全盛時期,當時有“揚(今江南地區)益(四川)二”之說。
“湖廣填四川”與近代革命宋末元初,因對蒙古軍隊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四川遭受到最猛烈的屠戮,人口從1000多萬銳減到80萬。明初約30萬湖廣移民被強製入川,張獻忠的農民軍曾攻入成都,慘烈的戰爭使人口大量減少。蜀地人口從百萬以上銳減至8萬。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從湖廣大量移民“填四川”,百年後四川方有所恢複。川邊“改土歸流”,晚清時石達開入川戰敗,重慶和萬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後爆發成都教案和義和團。井鹽業導致資本主義萌芽,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國內革命戰爭時,紅軍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麵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
“四川“由來
不少人相信“四川”二字源於這裏的四條江河,甚至被考證為“岷、沱、嘉陵與長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其實“四川”詞源於這裏曾管轄的四個州郡(“川陝四路”)。晉代以後,四川被分為益州和梁州。唐朝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劍南道又被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稱謂開始出現,後將山南西納入三道節度,簡稱“劍南三川”。北宋時四川曾被並為“川陝路”,1001年川陝路再次被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合稱“川陝四路”,“四川”名由此而來,元代合並為四川行省。當年白勺“川陝四路”已不複存在,但四川名卻沿襲千年。新中國成立後恢複四川建製。1955年僅存16年的西康省被廢止,甘孜州、涼山州、攀枝花、雅安被劃入四川。1997年重慶直轄,川渝分治,今曰的四川版圖最終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