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草而居的當地牧民沒有忘卻與神的對話,於是產生獨有的帳篷寺廟,移動的查加寺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屬寧瑪派(紅教)。紮溪卡草原上的流動寺廟,夏天帳篷為白色,冬天為黑色,比牧民的帳篷大許多,轉場時往往拆成6塊由6戶牧民保管□轉運,當隨著季節變化到達新的牧場時,第轄便是將帳篷從牧民家中收攏搭建起來,在轉場的浩蕩大軍之中,因此多了曾人。
旅遊行知查加部落位於距縣城1多公裏的長須貫馬,需包車至長須貢馬再騎馬或徒步前往。
巴格嘛呢牆與色須寺“沒有去過石渠的人,便無法想象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牆——巴格嘛呢牆究竟有多長。”位於紮溪卡草原的嘛呢牆全長16公裏,厚23米,最高約3米,全部由嘛呢石片壘成,石片上刻著六字真言和《甘珠爾》《丹珠爾》的部分經文。從堆上第塊開始,巴格嘛呢牆已有300多年曆史。牆體每隔段就有幾座佛塔,兩側牆麵留有許多神龕,擺放著各種佛像。嘛呢牆邊設有長長的轉經筒牆、八寶白塔和經幡塔群等,建築群就像草原上的條長城,“僅此項便使石渠進入了藏地不可跨越的名目”。 、 、縣城西北45公裏的色須寺在去嘛呢牆的必經之路上。該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年),供奉藏族聚居區第二大的強巴銅佛。康巴地區有資格授予“格西”(類似佛學博士)的寺廟僅有它和長青舂格爾寺。寺內珍藏文物數以萬計。
旅遊行知嘛呢牆距縣城50公裏,距色須寺16公裏,可坐車到色須寺,再租摩托車或包車前往。
鬆格嘛呢石經城“哪怕你見過最高大的嘛呢堆,你也很難想象,這世上居然有座由嘛呢石堆壘而成的石頭城。”它與巴格嘛呢石經城交相輝映,地處阿曰紮鄉,高約10米,長寬各百米以上,完全由刻有佛經、六字真言和佛像的嘛呢石刻壘砌而成,沒有使用任何物質黏合的巨型建築,不僅在千年歲月裏屹立不倒,還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發宏偉。外牆嵌有許多方形神龕,放置著刻有佛教故事和彩色佛像的嘛呢石刻,神龕周圍掛滿了彩色的經幡和祭拜者供奉的潔白哈達,遠遠望去,敬畏之情油然而起。鬆格嘛呢石經城前方,有道城門可供進出,沿著內部狹窄的回形通道,層層堆疊的經文石板,引領著心緒遊離在現實與神秘的塵封世界。
旅遊行知石經城距縣城70公裏,包車往返約350元。
新龍是甘孜州腹地交通最不方便的縣城之,位於川藏公路南北線之間。新龍藏語“梁茹”,翻新龍措卡湖意為“林間的河穀”,雅礱江縱貫全境,屬高山峽穀地帶,風光秀美:大蓋鄉的卡瓦洛日雪山崢嶸壯觀,是新龍的最高峰;麻曰鄉的措卡湖為神湖,岸邊寺院寧靜如畫;拉日馬是神奇古樸的原始之地,有獨無二的石板藏寨;雅礱江大拐彎形成大自然的奇景;皮擦溝的五彩秋色尤為濃鬱;波曰橋被譽為“康巴第古橋”;手抄《甘珠爾》孤本、格薩爾的征戰頭盔、穀日石棺墓葬、新龍鍋莊、康巴漢子的紅發辮均為這裏獨有。新龍尚未大規模開發旅遊,保持著原生態的景觀和民族風 ,麵氣禮,4情,新龍的藏人以強悍多事聞名康區。縣城非常小,以格薩爾廣場為中心,康區本教最大的益西寺在縣城河東3公裏外。 康定和甘孜有到新龍的班車。有布魯曼大酒店、措卡酒店和新糧藏式酒店、如意客棧等可選擇。
天堂拉曰馬“拉日馬”有“美如仙境,安居樂業”之意,曾是茶馬古道的段,主要的風景是草原和佛塔群,被譽為神仙居所。這裏草原、森林、河流和延綿的雪峰相融體,美景隨著海拔升高不斷變換色彩。置身其中,你會感到心靈如浮雲般自在。傲立的拉日馬神山腳下,113個用石板砌成的佛塔,既體現了藏傳佛教的思想,又是處藝術殿堂。據說繞這些佛塔及神山轉圈,就相當於念了113億次“六字真言”。周邊的紮宗寺和石板藏寨也可遊。
從縣城到東南的拉日馬鄉64公裏,路況較差,越野車約3小時可達,景區內無食宿,7月9月花開時最美,10月月的秋景也不錯。
卡瓦洛曰大雪山曰巴鄉的大峽穀左側,座高高的卡瓦洛曰大雪山,海拔5995米,與《佛經》中記載的卡瓦洛守護神同名。山坳上有壩子,壩上白色的紅木樓房是五明佛學院大堪布的降生地,房子的左邊半山被經幡覆蓋,各色經幡組成了巨大的藏文“嗡”字,即六字真言的第個字母,號稱新龍第景,可與拉薩大眧寺的大唐卡媲美。
位於川藏北線與南線之間,交通不便,成為甘孜州最易被忽視的地方。正因鮮有外人進入,這裏保存了金沙江上遊最為完整的自然與人文:原始的森林景觀,深幽的峽穀奇景,曆史悠久的茶馬古道、神秘的白狼古國與薩瑪王朝遺址,康區第座寺廟嘎托寺,活化石般原始的山岩父係文化,神秘的樹葬風俗。遊客最癡迷於縣城的白玉寺,崩空式的僧舍依山而建,宛如繁星。亞青寺的佛學院閉關修行者過萬,以女性(拉姆)為主,與色達五明佛學院齊名。縣城很小,以紅教的白玉寺為軸心,集中了商業服務設施。
樹葬走入蓋玉鄉,三河交彙處的岸邊樹上懸掛著各式小木箱。木箱捆綁在樹幹上,長5080厘米,形狀各異,者附了口。棵樹上有的掛著四五個木箱,有的隻掛兩個,形似養蜂人搭建的蜂巢,這就是此處獨有的習俗——樹葬。在這裏,未滿13歲的孩子天折了,家人會將他們的屍體擺成胎兒蜷縮姿勢,裝入樺樹皮桶或小木箱內,由喇嘛擇日懸掛於兩河交彙處的茂密樹林中。當地人認為,樹葬能讓死去的孩子常有人陪伴,河流就是母親的乳汁,源源不斷地流入孩子的心田,能夠早曰投胎升天,也可防止下個孩子再遭不測。
白玉山岩戈巴文化“山岩”藏語意為“地勢險惡”,湍急的金沙江與陡峻的橫斷山脈將這帶長久隔絕,形成封閉的秘境。這裏與西藏隔江相望,至今仍存80餘個以男性血緣為紐帶的大小團體——“山岩原始父係部落”,成員兩萬餘人。戈巴男人通常隻飲酒聊天,由女人幹生產重活。若女方未能生育男孩,男方可以另娶。女人何時都不能摸男人的頭部。清史記載,山岩戈巴是“化外野番,不服王化,搶劫成性,不事農牧”,甚至連中央政府賜贈達賴喇嘛的禮品者敢搶,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噶廈和川軍進剿失敗,山岩部落便有了野〖生難化的惡名,直到今天戈巴之間的仇殺、械鬥仍有發生。1998年,支四川的地質野外工作組在白玉昌台被劫,3死2傷,3支槍被劫,至今仍未破案。山岩部落的居民,住碉堡式的屋子,4層6大間,其雄姿不亞於官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