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奏鳴回旋曲式(1 / 2)

尾聲 奏鳴回旋曲式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這是一支傳遍大江南北、優美清澈的歌。

2002年11月,這支歌被定為無錫市市歌。

這就是任紅舉作詞、龍飛作曲的《太湖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

啊水下有紅菱哪

啊水邊蘆葦青

水底魚蝦肥

湖水織出灌溉網

稻香果香繞湖飛……

太湖,煙波浩渺,水天相接。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白居易有詩曰:“煙渚雲帆處處通,飄然舟似入虛空。”

太湖是無錫的母親,無錫是太湖的明珠。

水回山抱,山水交融。三萬六千頃碧水無垠,五山十三峰重巒疊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無錫這座江南名城山水相依風光旖旎,雄奇又秀美,壯觀又清幽,開闊又寧靜,奔放又淡雅。蘇東坡感而慨之:“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三千多年前,吳文化在此發祥,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俊才英傑,創造出光彩奪目的物質文明,留下了數不盡的美麗傳說。古往今來,太伯奔吳開化荊蠻,江南古地驚現中原良田。鬥轉星移,朝代更迭,最終孕育出包容並蓄、剛柔相濟、尚德務實、開拓進取的燦爛吳文化。俱往矣,世代人民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以辛勤勞作描繪著無錫,古城無錫以日新月異的崛起矗立於時代的潮頭。

明代馮夢龍在《東周列國誌》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末年,秦將王翦率兵攻楚,所向披靡。當打到無錫時,士兵在錫山下挖坑埋灶時,挖到一塊石碑,上刻12個大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王翦不解,遂問樵夫。樵夫說,自周平王東遷洛陽以來,此山盛產錫礦,因取名錫山。開采了四百多年,現如今采掘殆盡,民不再挖,兵不再爭。王翦道,此碑露出,看來從此天下安寧了。這裏為何不叫無錫呢?

無錫地名由此而生。

“無錫寧,天下清”。

無錫二字,成為安寧的象征。

有安寧,才有幸福。

生活在經濟飛躍生活美好的今天,無錫百姓盼的就是安寧!

無錫公安萬名民警,浸潤太湖煙雲,感受雄峰偉氣,義不容辭擔負起守護百姓安寧的神聖職責。

鐵軍風采,蕩氣回腸!

忠誠為民,百煉成鋼!

行走於太湖之濱,深入到警營之中,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無錫公安“揚鐵軍聲威、做群眾親人”的堅定信念和踐行足跡。

揚鐵軍聲威——

無錫公安以“鐵班子”打造“鐵隊伍”。領導班子自身過硬,層層落實責任製,嚴優並舉抓隊伍,用鐵的紀律和製度管人管事,用大愛厚待民警凝聚警心。同時,堅持賞罰分明的獎懲激勵導向,重獎先進民警,激發隊伍深層活力,永褒隊伍政治堅定、紀律嚴明、風清氣正、作風優良;堅持把提升隊伍能力素質放在重要位置,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和行家裏手,在關鍵時刻拉得出、衝得上、打得贏,真正做到“職業境界高人一籌、紀律作風嚴人一籌、實戰技能勝人一籌、服務管理優人一籌、工作業績超人一籌” 。

做群眾親人——

無錫公安以“人民利益至高無上”為莊嚴承諾和行為準則,堅持把評判權交給群眾,廣泛傾聽民意,體察群眾冷暖,把群眾的願望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群眾的呼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投入精力,深入作風,融入感情,零距離服務群眾,為民解難事辦實事,真正把群眾當作自己的父母雙親、兄弟姊妹。

讓我也講三個小故事,說說無錫警察為百姓守護安寧吧——

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從北京來無錫旅遊的王先生夫妻陷入絕望之中。七歲的孩子突發高燒,人生地不熟,旅店又偏遠,夫妻倆抱著孩子站在路邊等候出租車。風大雨急,夜空漆黑,沒有車,也沒有人。就在他們悲痛欲絕時,突然,一道燈光剪開雨幕,一輛警車開了過來。駕車巡邏的巡特警支隊四大隊民警陳玉雲、桑宇發現了這雨中的一家人,立刻開了過去。問明情況後,把一家人接上車直奔醫院。在車上,夫妻倆才發現,光顧著急了,連錢都沒帶,又急又愧,都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到了醫院,陳玉雲、桑宇掏錢掛號付藥費,抱著孩子樓上樓下跑,直到孩子輸上液,大夫說不要緊了,兩人這才返回車去繼續巡邏。王先生死命攔都沒攔住,慌慌張張追下樓去,警車已衝進雨中……

事後,夫妻倆來公安局感謝,連車號都說不出來。

王先生說,無錫有這樣的好警察,老百姓太有福氣了!也讓我們太羨慕了!

接下來還是一個有關旅遊的故事:

名人輩出的無錫有“三錢”:國學文化大師錢基博、錢穆、錢鍾書。錢中書的長篇小說《圍城》可以說家喻戶曉,書中有一句名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