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統兵北伐 推翻元朝(1 / 2)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吳王朱元璋正式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五萬北取中原。北伐大軍的第一個目標直指駐守山東的元兵。就在徐達等出師後的第二天,吳王朱元璋向中原地區齊魯、河洛、燕薊、秦晉一帶的人民發布了北伐檄文,宣布他派兵北伐的目的在於“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這篇檄文的發布,對徐達所率北征將士獲取中原地區士民更廣泛的理解和支持,減少其進軍的阻力,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平息沂州之亂

吳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大將軍徐達率軍到達淮安,遂派使者持信前往山東沂州(今山東臨沂市),招降在山東頗具影響的王宣及其子王信所領導的元朝地方武裝。王信收到徐達的招降書後,於二十八日遣使前來請降。但王信父子並不是真心投降,他們表麵上服從徐達調遣並派官員到徐達軍中犒勞將士,私下裏卻秘密到莒縣、密州募兵,為抵禦徐達做準備。十一月初十,王宣在所派犒軍官員回到沂州後,立即派兵乘夜襲擊徐達派駐沂州的將士徐唐臣等,徐唐臣乘亂逃回徐達軍營。徐達在得知王宣降而複叛的消息後,當即率軍直抵沂州城,紮營於北門外。起初,徐達仍想招降王宣,又派人前去勸說。王宣為了拖延時間,等待外出招募兵馬的兒子王信帶兵來援,仍故技重演,答應投降,卻仍是閉門拒戰。徐達大怒,指揮部隊猛攻沂州城,由於王信募兵未歸,王宣自知抵擋不住徐達的進攻,被迫在十二日向徐達投降,並交出了元朝廷授予的沂國公印等。隨後,徐達命令王宣修書一封,派部將前去招降其子王信。但王信拒不從命,並殺害了徐達派去的使者,與其兄王仁逃往山西。徐達因憤恨王宣的陰險狡詐、反複無常,且惱怒王宣之子殺害了其部將,於是下令處死了王宣。

(二)智取山東

徐達平息沂州之亂後不久,受其影響,元山東莒州、沂水、日照等地守將紛紛來降,並遵照吳王朱元璋的諭令命部將韓政扼守黃河要衝,以斷山東援兵。徐達親統大軍向益都(今山東益都市)方向推進。益都守將拒絕招降,徐達對部下說:“益都倚仗的是河上的援兵,現在我已派兵扼守黃河,斷絕了後路,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甕中之鱉了。”於是下令填壩攻城。十一月二十九日,徐達攻陷益都,活捉了元益都守將。緊接著,徐達又乘勝出兵,連克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縣及濰、膠、博興等州。此役,共計俘獲元軍將士一萬零五百餘人,馬騾一千六百餘匹,糧十八萬九千餘石。十二月初六,大將軍徐達兵至章丘,元守將右丞王成投降。次日,抵達濟南,留守的元將舉城投降,收複濟南,俘虜元軍二千八百五十五人,馬四百二十九匹。隨後徐達率兵進攻山東半島,元軍駐守萊陽、登州、寧海(今山東煙台市牟平區)的守將紛紛請降。在北伐軍的節節勝利聲中,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應天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徐達被封為中書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洪武元年二月初四,元濱州守將來到濟南,投降徐達。次日,徐達派遣副將軍常遇春率兵自濟南攻取東昌(今山東聊城市),十二日,東昌被攻克,元守將自殺身亡,其所屬各縣全部投降。至此,山東全境基本平定。

自吳元年十一月至洪武元年三月,徐達所領導的北伐大軍經過約四個月的鏖戰,不僅基本上統一了山東,達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撤除元朝大都屏障的要求,而且俘虜和收編了大量元朝官兵,繳獲了大量物資。徐達在征戰過程中,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手中的職權,妥善處理有關戰爭善後等問題,而且徐達行軍過程中,軍紀嚴明,對沿途百姓秋毫無犯,並從新收編的元軍將士中挑選精壯者從軍,在補充和擴大北伐隊伍的同時,也解除了後患。徐達的表現,充分展示了他的大將之才,也令坐鎮京師的明太祖大感寬慰,並對其愈加信任。

(三)揮師汴洛

洪武元年三月,徐達統率北伐大軍自山東鄆城出發,經水路逆黃河而上,進取河南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當月二十九日,徐達兵至汴梁陳橋。元汴梁守將李克彝聞訊十分震驚,立即將避難到此,並多次與徐達交鋒的左君弼召來商量對策。李克彝說:“將軍與南朝數次交戰,熟悉他們的陣法。今天我將兵權授予將軍,作為前鋒抵擋徐達,怎麼樣?”左君弼一方麵因為感激明太祖將被俘虜的年邁母親送回,心中早有降意;另一方麵他經過與徐達幾番交鋒後,不僅對徐達心存畏怯,而且在失敗中發現徐達確實精於用兵之道,所以他回答李克彝道:“南朝軍鋒勢不可當,我一看到他們的陣勢就膽怯,所以才投奔到此地。而且南朝徐相國很善於用兵,一直所向無敵,我實不敢受命。”於是,李克彝被迫連夜逃往洛陽,左君弼等率部出城投降,徐達領兵入駐汴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