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對我的影響(代後記)(2 / 2)

我的一位朋友曾如此形容那些死去的大師:他們擋了我的路。是的,路標有時也會擋路,如果你僅僅圍著它轉而不急於擺脫的話。比推翻神像更重要的是:消除你自己內心的迷信。

越古老的詩人擁有越多的秘密(有些是由時間與空間造成的)。你若想了解他們,首先要了解他們所掌握的秘密。這樣你就能把他們當作神來尊敬,又當作凡人一樣來相處。

托馬斯·卡萊爾認為作為神的英雄和作為先知的英雄都是舊時代的產物,但丁與莎士比亞標誌著作為詩人的英雄的出現:“我們現在沒有從稱呼上把偉大人物當成神,那隻是因為我們對於神,對於這至高無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光輝的源泉、智慧的源泉、英雄主義的源泉的認識在日益提高;而決非是因為我們對於神這些方麵的崇敬之情正在下降才表現出來的。”古老的詩人,既像神,又像先知,但在我們的閱讀中將逐漸流露出更多的人性。人性並不見得就比神性遜色。大師即使走下了聖壇,絲毫也不會減弱自身的光輝。但這樣卻有助於你我去接近他們占據的高度。

3.

關於讀書的格言太多了。較著名的有“行萬裏路,讀萬卷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及“書到用時方恨少”呀什麼的。強調的都是讀書的數量。

其實質量也是很重要的。

我個人以為,書不在多而在精,會讀書的首要條件即是會選書。選書就跟選美似的,既令人目不暇接、心旌搖蕩,又必須理智地掌握好標準與尺度。這是需要經驗的。總有些書會衝你回眸一笑,令三千粉黛無顏色。你和你選中的書、讀過的書,肯定是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而它們會對你的性格、情感、修養乃至生活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

人生有限,書海茫茫,你不得不變得苛刻一些。

書是人類文明的壓縮餅幹,是你精神生活的幹糧,當然要選擇高營養高蛋白的,若口感也不錯就錦上添花了。至於是否精包裝,則是次要的。我反對單純靠炒作出來的快餐文化,它所提供的,僅是瞬間的熱量而已。我讀書是為了補血補鈣,為了清心明目,為了修身養性,所以不愛嚼“口香糖”。

書不在多而在精,並且還要讀透了,才有助於消化與吸收。從這個角度來說,再好的書也是半成品,需要讀者付出另一半的勞動,才能夠產生“化學反應”而不能隻是“物理反應”,才能夠溶化在血液裏,成為靈魂的燃料與動力。否則它不過是一大堆印有鉛字的紙張而已。說得玄妙點:你在讀書,書也在讀你;人在挑書,書也在挑人……讀書的過程是一次深呼吸。你在給書進行“人工呼吸”,在你溫情的撫慰下,書果然就活了過來——至少,那裏麵的情節、人物乃至哲理,栩栩如生。讀死書與死讀書,都是不可取的,是笨拙的方式。有心人才能點鐵成金。

哲學家說過:我思故我在。對於我輩來說,要稍為簡單一些:我讀故我在。書是一麵鏡子,使我照得見自己。每逢讀書時,我無比快樂,無比充實。我是因為充實而快樂,也是因為快樂而充實。我因此而感謝生活:做人真好,識字真好,有思想真好!人與獸的區別有許多,其中包括是否識字與讀書。而讀書甚至能幫助人向神的境界靠攏,至少在意識上是提升了。

好書與美食最大的差別,是不存在“保質期”。真正的好書,是不會變質變味及過期的。甚至可以說,是永恒的,是精神領域的常綠植物。歌德有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好書的生命力是強大的。好書經得住歲月的考驗,是不會成為腐朽的落葉的。

大浪淘沙,總有些讀物不會過時,那就是經典;總有些作者不會衰老,那就是大師。大師是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巨人,經典則構成聖殿裏的基石,為那一個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作證。說到底,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無限開闊的視野。讀書,其實是在讀人,讀人類的靈魂,讀集體的夢境與命運。

袁枚品嚐天下美味,胸有成竹地寫了一本《隨園食單》。不要簡單地以為此乃程式化的菜譜,那裏麵彌漫著真性情、高境界。我想他讀書飲食兩不誤,還寫有一份《隨園食單》的。可惜我沒找到。我也很喜歡以美食家的態度來讀書:既挑剔,又敏感,既冷靜,又狂熱,既如饑似渴,又精益求精。

所謂大師,在我眼中,是人類精神會餐的大廚師,而色香味俱全的經典,正是他們的妙手烹飪出來的。不讀不知道,不嚐太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