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排眾議助子登皇位(3 / 3)

當時順治帝年齡太小,外事俱由多爾袞主持,內事都由孝莊處置。多爾袞誣陷肅親王豪格舉止放蕩,將他去職幽禁在宗人府,豪格的妻子美貌,多爾袞就將她留在自己府中。與多爾袞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很知趣地將權利拱手相讓,但是多爾袞疑心重重,把濟爾哈朗降為郡王,排除在決策層之外。多爾袞依靠兩白旗,籠絡正紅旗,安撫了鑲紅旗,分化了兩黃旗,打擊了兩藍旗,勢力如日中天。為了廢掉皇帝,多爾袞還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致使他十四歲親政的時候,還不識漢字,福臨的皇位岌岌可危。

孝莊在多爾袞的步步緊逼下,隻得以柔克剛,處處隱忍、退讓,委曲求全。她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以使多爾袞不能廢帝自立。起初,她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緊接著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允許他麵見皇上無需跪拜。每逢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這才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多爾袞覬覦皇位的野心,稍微化解了孝莊母子的危機。

曆史往往給後人留下一些迷霧和疑團。孝莊皇後下嫁多爾袞一事便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大疑案。

太後下嫁之說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是明朝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

上壽觴為合巹尊,

慈寧宮裏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

大禮恭逢太後婚。

張煌言此詞寫於順治七年(1650年),孝莊皇後的寢宮在慈寧宮。詞中“春官“是指禮部官員,這首詞的意思是說慈寧宮張燈結彩、喜氣盈盈;昨天禮部呈進了擬定的禮儀格式,為太後舉行婚禮,對大清祖製禮儀加了新的解釋。當時清宮的太後有兩位。一位是正宮孝端文皇後,當時年近50歲;一位是孝莊文皇後,當時37歲。如果太後舉行婚禮顯然是指孝莊太後下嫁多爾袞之事。主張太後下嫁說的還有其他一些“證據”,其一,多爾袞尊稱為“皇父攝政王”,當與太後下嫁有關;其二,據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有“親到皇宮內院”罪行,似乎暗指多爾袞迫使太後與之為婚;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似有難言之隱;其四,滿族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素有“兄亡弟娶”的舊俗。

太後下嫁之事,正史沒有記載,這是不爭的事實。著名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後下嫁考實》,針對太後下嫁說的各種證據,一一予以駁難。孟老先生認為,張煌言是明朝遺臣,對清朝懷有敵意,一直從事抗清活動,他的詩句很難說不是編造出來的故事,是對勢不兩立的大清王朝的誹謗之詞。皇太極死時,莊妃才37歲。莊妃是天生的麗人,皓齒明眸、似玉如花。而仰慕姿容、貪戀女色,又恰恰是多爾袞的特殊嗜好和追求。在世人眼裏,年輕貌美的寡嫂與雄才偉略的小叔子之間理應存在著“英雄美女”一類的情事,況且這也是現代影視文學作品刻意發揮的極好題材。慈寧宮是皇宮裏的“寡婦宮”,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寡婦門前是非多”。至於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裏的“皇父”是對多爾袞的尊稱,中國古代的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的也不乏其例。清兵入關後,多爾袞帶領八旗子弟以摧枯拉朽、風掃殘雲之勢,橫掃大江南北,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順治繼承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封多爾袞為“皇父”,也理所應當。況且,清宮“粉黛三千”,多爾袞即使亂宮,也不至於把這個“屎盆子”扣到“寡婦”孝莊皇太後的頭上。

迷霧並不難辨,疑團也非費解。孝莊皇後也不會因為迷霧和疑團的存在而失去她照人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