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文化發展戰略思想
鄧小平理論研究
作者:鄧顯超 吳金花
[摘 要]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政治服務”的方向進行了調整,提出了文藝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論斷,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文化建設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戰略方針。這些思想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對毛澤東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鄧小平 文化發展 戰略思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緊緊把握和平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時代主題,在總結以往文化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對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政治服務”的方向進行了調整,提出了文藝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戰略方針,進一步豐富了毛澤東文化發展戰略思想。
一、“二為”方向的調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鑒於黨的工作重點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同時也鑒於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工作“左”的教訓,我們黨決定不再提“文藝從屬於政治”和“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而提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現在“不繼續提文藝從屬於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幹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害多。但是,這當然不是說文藝可以脫離政治。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文藝工作對人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傾向有很大影響,對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很大影響”[1]P255。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關於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文藝“一定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2]P687。從此,“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就作為新時期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確定了下來。實踐證明,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提法與文化為政治服務的提法比較起來,更加準確。政治本身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一切政治歸根到底都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手段。為政治服務,在某種範圍內也是需要的,但是決不能用它來概括文化的全部作用,而且這種政治必須確實代表人民的利益。“二為”方向的調整,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文藝與政治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是中國在文藝與政治關係問題上合乎邏輯的政策發展,它不僅糾正了長期存在的文藝與政治不正常的政策關係,而且為新時期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係指明了方向。
二、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根據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任務和存在的問題,從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和社會主義文藝所承擔的曆史使命出發,提出了文藝的社會效益的命題。1980年1月,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指出:“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1]P2561983年,鄧小平更為明確地指出:“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產品,要堅決製止壞產品的生產、進口和流傳。”[3]P145鄧小平在新時期提出“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是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思想,不僅強調了文化的認識、教育作用,也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審美、娛樂功能,有助於人們全麵認識和發揮文化的社會功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好地實現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人民的社會效益。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國文化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要必須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標準。”[4]P1185至此,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成為中國共產黨發展文化必須遵循的重要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