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在魏晉個性張揚的名士之中,謝安絕對算得上一號人物。他出身名門,相貌英俊,才華橫溢,朝廷屢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一口回絕。由於他經常與一群誌趣相同者在東山遊賞山水、吟詩清談,竟開創了一種時髦的文化風氣,亦即享譽後世的“東山風度”。

謝安的名士風采難免要被人們所仰慕,他舉手投足都成為眾人模仿的對象。有一年,一個同鄉從縣令任上卸職,回鄉前來拜訪謝安。謝安問他盤纏夠不夠,同鄉回答說:“隻有五萬把蒲葵扇。”謝安於是隨手拿了一把扇子,在會見朋友時搖來搖去。一時間,京城中人不分士人還是平民都紛紛效法,蒲葵扇被搶購一空,同鄉的路費問題迎刃而解。

謝安有一種令人高山仰止的豁然風度,能擔當起大事。有一次,他與人相約泛舟海上,不料突然起了風浪,一時間波濤洶湧,浪卷雲翻,同伴都大驚失色,想要馬上返回。隻有謝安一個人遊興正濃,吟嘯詩文,若無其事。劃船的老頭看他相貌安閑,神色愉悅,便繼續向遠方劃去。這時風急浪猛,小舟像一片樹葉在驚濤駭浪間翻轉,其他人驚恐萬狀,站起來喊叫,謝安卻從容地說:“如果都這樣亂成一團,我們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靜下來,船得以平安駛回。這件事讓大家認識到了謝安的心胸膽量,足以鎮安朝野,事實上大家的眼光沒有錯。

謝安在四十歲以後決定出仕做官,他氣定神閑,胸有成竹,挫敗了桓溫篡位的圖謀,穩定了東晉政局。平息了內憂,又來了外患。前秦苻堅借統一北方的聲勢,調集了八十多萬兵力,號稱百萬,南征東晉,想一統天下。危急的形勢讓東晉朝廷震恐不已,謝安再次臨危受命,被加授大都督,全麵負責抵製前秦的戰爭,以區區八萬人,擊潰前秦大軍。捷報傳來,謝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完軍報,順手疊一下就放到床上了,臉上沒有一點喜色,繼續下棋。客人問他,“前方戰事怎麼樣啊?”他才慢悠悠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經打敗了敵人!”

臨危不亂,舉重若輕,謝安的風度可不僅限於此。

桓溫死後,謝安不僅沒有打擊排擠桓氏家族,還讓桓溫的弟弟桓衝接替了他哥哥的權位;讓另一個弟弟桓豁做荊州刺史,主持長江中遊的軍事,兄弟二人同握重兵。公元379年,桓衝鎮守的襄陽被前秦苻堅攻陷,謝安也未懲辦他,仍讓他繼續領兵。謝安不計前嫌、寬宏大量的胸懷深深感化了桓氏兄弟,當桓溫的黨羽曾一度鼓動桓衝伺機誅殺謝安,專斷朝政的時候,桓衝斷然拒絕,忠心聽命於謝安的調遣,效命於朝廷。東晉雖屢經內亂,但在謝安的努力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出現了空前穩定的局麵。

淝水之戰的勝利,使東晉又度過了一次亡國的危機,朝廷表彰謝家功臣稱:“淝水之戰,功在一族。”謝安等四人同日封公,尊貴無比,謝氏家庭的政治地位也隨之達到了頂峰。而謝安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懂得名位過盛,必招怨恨,於是一麵忙著辭謝爵位,一麵建議讓桓石虔、桓石民、桓伊等人擔任荊州、豫州等州刺史,以均衡權力,讓桓氏家族無怨,讓皇帝安心,結果是皆大歡喜。

謝安雖然深受朝廷的倚重,可他總想摘去朝冠,還歸故裏。在他看來,出山是不得已的事,隱居山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才是真正的快意人生啊。

《菜根譚》雲:“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說的就是謝安這樣的人吧。

謝安一直是後世讀書人的偶像。李白為他寫了十五首詩,熱情地讚美他。其中有一首是這樣的:“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謝安的表字與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後來王安石退居金陵,買的宅院正好在謝安的府邸舊址,宅內有以謝安命名的“謝公墩”。王安石於是作詩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這位宋朝宰相內心也是非常仰慕謝安的啊。

謝安與王導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國時代孫權舊部烏衣部隊之駐地,世稱烏衣巷。至今此巷尚在,供人們踏訪憑吊,抒發思古之悠情。劉禹錫那首著名的詩寫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謝安已逝,而他的瀟灑人生、高雅格調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