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拜訪王導(1 / 1)

東晉曆史上有兩位最有名的宰相,一個是王導,一個就是謝安,東晉能夠維持這麼多年,他們倆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這兩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們都是道家的推崇者,執政時都采用清靜不擾民的政策,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兩人當政時,都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們都風度瀟灑,是一代風流領袖,都屬於那種偶像型領導人。當時人們常把他們兩個相提並論,隻是說,謝安要更文雅一些。“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裏的王謝就指王導的家族琅玡王氏(代表人物王導、王羲之)和謝安的家族陳郡謝氏。他倆都是各自家族裏最輝煌的人物。

王導字茂弘,家世顯赫,祖父王覽官居光祿大夫,父親王裁任鎮軍司馬。王導年少時就風姿飄逸,見識器量清越弘遠。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見到他後非常驚奇,對他的從兄王敦說:“這個孩子的容貌氣度,是當將軍宰相的材料。”開始承襲祖上的爵位為即丘子。司空劉萛引薦他為東閣祭酒,又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但他都未接受。後來在東海王司馬越處任參軍。

當時元帝還是琅玡王,與王導關係很親密。王導知道天下已經開始了動亂,於是全心全意輔佐琅玡王,暗中立下了興複朝綱的誌願。正是他,竭盡全力為司馬睿造勢,在士族中抬高他的聲望。司馬睿倚之為股肱之臣。

元帝即位後,以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桓彝剛到江南,見朝廷力量微弱,對周顗說:“我因為中原動亂不安,來到這裏想保全自己,可朝廷衰弱成這個樣子,能成什麼大事!”心中一直憂鬱不快。他去拜見王導,暢談天下大事,回家後,對周顗說:“剛才我見到了管夷吾,不再憂愁了。”過江南來的諸人,每到閑暇之日,相邀到新亭宴飲。周顗在席上感歎:“風景倒還差不多,可舉目有江河之異。”大家都相視而泣。惟王導神色肅然地說:“大家應振奮起來效力於王室,收複神州土地,怎麼能像可憐的楚囚一樣光會流淚哭泣呢!”大家這才收淚拜謝他的教誨。

元帝正式登基的時候,文武百官列隊陪侍,元帝讓王導上來和自己一起坐在禦床上。王導堅決推辭,說:“如果太陽也和萬物一樣平等,那麼老百姓又如何仰沭聖恩呢?”元帝這才罷了。元帝任命王導為尚書令,太子太傅,其實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那時候,司馬氏剛在南方落腳,沒什麼勢力,全靠著王氏給他撐著。王導做宰相,控製了政治大權,他的哥哥王敦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的軍事,握有重兵,控製了軍事大權。

後來,王敦圖謀不軌,反叛朝廷,劉隗勸元帝盡誅王氏家族之人,人們議論紛紛,都為之擔心。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天亮時到台閣處等待議罪領罰。元帝因王導素來忠誠正直,特地召見他,安慰他。所以,王導一直是晉朝的中流砥柱。

王導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辦事,雖然每天開支用度沒有寬餘,可一年總還有些節餘。當時朝廷財政枯竭庫藏空虛,隻有粗絲布幾千端,出售到市上卻無人購買,因而朝廷開支非常困難。王導很著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賢都用這種粗布做衣裳,於是人們紛紛仿效他們也穿這種衣服,這些布匹的價錢一下子就貴了起來。這才令主管者去賣,每端布賣到一兩金。從這件事可見,王導受眾人仰慕,竟到了愛屋及烏的程度。

在謝安十幾歲的時候,這兩位宰相,還曾經有過一次“會晤”。其實,王導比謝安大四十四歲,王導去世那年,謝安才十九歲。王導去世的前幾年,謝安曾經去拜訪他,王丞相對這個後輩大為欣賞,很快,謝安的名聲又上了一個台階。而王導也給謝安留下了終生不忘的好印象,當他執政時,對當年王導的很多治國之道,仍然十分認可。

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東晉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著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都被謝安以有病為藉口推辭了。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幹脆隱居到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遊山林,就是不願當官。當時擔任揚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催逼,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後來,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謝安仍然予以回絕。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滿,接連上疏指責謝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對謝安禁錮終身的決定,經皇帝下詔才赦免。然而謝安卻不屑一顧,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