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枋頭之敗(1 / 3)

第四章 扼製桓溫

二月的京城,春寒料峭,桓溫的到來更給這裏增添了一派肅殺氣象。文武百官紛紛跪拜在道路兩旁,甚至連抬頭看一眼威風凜凜從眼前經過的桓溫的勇氣都沒有,這裏麵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與謝安同來的王坦之早已是驚慌失色,汗流浹背,緊張地連手版都拿倒了。在這惶恐的一群人中,隻有兩個人不改自然容顏,一個是來者不善的桓溫,一個是鎮定安閑的謝安。

謝安回歸中樞之前的日子裏,朝廷發生了幾件大事。盡管謝安都沒有在事件中心,但對於他後來的處境有深遠的影響。

第一件事是桓溫勢力終於直入中樞了。隆和二年(363年),皇帝加征西大將軍桓溫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在這幾個官銜中,“侍中”是高級谘詢官,相當於中央政府秘書長,可以直接進皇帝內廷議事。“大司馬”就是最高軍事長官;“錄尚書事”是最關鍵的職務,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凡是真正總攬大權的,都必須加上錄尚書事的稱號。因為即使貴為丞相,也可能不處理日常公務,錄尚書事則是一切公文都必須經他審閱,保證事權的高度集中。所以,這時的桓溫,權傾朝野。

桓溫的心病就是掌內政,這下得償所願了。作為一個強者,桓溫曾經感慨道:“男子漢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

有個不湊趣的術士杜炅,號稱能預測人的貴賤,桓溫問他自己的官位能到什麼地步。杜炅說:“明公的功勳舉世無雙,官位能到大臣的頂峰。”桓溫聽後很不高興。

桓溫現在需要一個時機,一個當皇帝的時機。這個時機會不會來,要看他能不能給天下人找到一個理由。

桓溫決定進行第三次北伐,在前兩次北伐中,桓溫都大勝而歸,名利俱收,所以他希望通過此次北伐勝利的光環,讓皇帝給他加九錫,然後再逼皇帝禪讓,登上九五至尊。

桓溫這也是跟司馬家學的,當年司馬炎就是逼曹魏皇帝退位才有了天下。上梁不正下梁歪,怪不得孔夫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太和四年(369年)四月,大司馬桓溫率步騎共五萬大軍,從姑孰(今安徽當塗縣)出發,開始他規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六月,桓溫抵達金鄉(今屬山東),這時天旱,河道水淺,水運困難。桓溫大軍是坐船沿河道前進的,這樣做的好處一來是士兵不易疲勞,二來運糧方便,三來因為前燕的水軍微弱,不易受到攻擊。但河裏要是沒有了水,這些好處就都享受不到了。於是桓溫命冠軍將軍毛虎生,從巨野澤(當時是山東境內的一個大湖泊,今已不存)挖掘長達三百裏的運河,將汶水(今大汶水)與清水(古濟水)連接,引黃河水入清、汶。

這個時候,桓溫的首席謀士郗超,向桓溫提出兩條重要建議。郗超說:“汶水、清水、黃河這條通道太過於脆弱,水量小,運輸困難,依托此道穩步北上的話,如果燕軍堅守不戰,又象秦人一樣堅壁清野,我們的補給很可能跟不上,那時情況就麻煩了。不如幹脆放棄水道,全軍隻帶必要的幹糧,沿陸路輕裝疾進,避開要塞,直撲鄴城(前燕都城),他們懾於公的威名,驚慌之下,很可能棄城北逃,遁回遼西。如果他們倉促應戰的話,正好一舉將其主力殲滅。就算他們固守鄴城,也一定來不及堅壁清野,這樣城外的莊稼和民眾,就都是我們的了!如果桓公覺得這麼做太冒險的話,不妨就在這裏停止前進,修築要塞,花一年功夫在這一帶屯積糧食、輜重,等到明年夏天,再行進攻。這樣做雖然遲緩,但可立於不敗之地。舍此二策不用,卻揮軍北上,進攻時不能速戰速決,那麼時間一旦拖到秋冬,不旦水量更少,而且北方天冷,士兵們冬衣不足,那時需要擔心的,就不隻是糧食了。”

盡管桓溫對郗超一向很器重,但對他的這兩條建議都沒有采納。桓溫不采納第一條建議的原因很好理解:太冒險了,一旦隻帶少量幹糧迫近鄴城,如果交戰不利怎麼辦,想回來那就難了!現在的水道雖然不很理想,但畢竟是一條生命線,順利的話可憑之進攻,不順利的話,要撤回來也有依托。別忘了,桓溫對沒把握的事,可是從不下注的。桓溫不接受第二條建議的原因就有點讓人費解了,第二建議比桓溫自己執行的方案更加穩重、謹慎,更象桓溫的用兵風格,那他為什麼還棄之不用呢?在下猜想,原因恐怕還是顧忌朝中的反對派,擔心自己長期既不在朝,也不在荊州大本營,他們會乘機攻擊自己。這種事,連他的敵人都是看得很清楚的,此時的前燕大臣申胤就說過:“桓溫北伐破燕這件事,是東晉眾臣所不願看到的,一定會在暗中百般阻撓破壞,拖他的後腿。”要避免後方生變,桓溫就得盡快打完這一仗,而過於謹慎的用兵風格,又不允許他采用郗超的第一策,另外他對自己指揮硬仗的能力,還是有信心的,所以兩難之下,他最終隻好選擇了郗超認為的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