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東西兩漢(一)(1 / 2)

關東聯軍,陸續起兵,以成燎原之勢,身坐洛陽的董卓自有顧慮,雖未惶恐不安,卻也憂心忡忡。

顯陽苑,董卓入京之後一直駐紮之所,哪怕以取洛陽多時,然此地任是其多居之地。

近來當一封封關東戰報不斷送至,董卓也不得不放下終日的享樂,開始籌劃應對之策。

“近來,關東謀逆不斷生事,氣焰很是囂張,什麼袁紹、袁術、王匡、曹操、張邈、橋瑁之輩,盡推舉袁紹為盟主,號十七路義軍,逼近洛陽。爾等可以應對之策。”身坐主位,董卓手指厚厚的戰報,看著手下文武道。

“一群跳梁小醜而已,義父一令,布願領一軍,取其項上人頭,為義父沽酒!”主公有憂,當是表忠心之時,當即目空一切的呂布請命道。

“哈哈哈!有我兒在,老夫何懼叛逆!好!待他日出兵,定以我兒為先鋒!”自從當日收複呂布,董卓早已被其勇征服,更視其為心腹,每每出入定相伴左右,此刻聽其請命,當即欣慰著頜首道。

“不過如今敵情不明,並不是出兵之時,請主公三思……”聽呂布之言,再聞得意之笑,李儒深怕取得洛陽政權後,以誌得意滿,不聽告誡的董卓再行昏招,趕緊出聲。

“文優有何建議……”盡管因鴆殺劉辯與自己有分歧,董卓心中有些冷落李儒,可此大敵當前,聽其出聲,還是不免詢問道。

“如奉先之言,如今關東聯軍看是浩蕩,又分三路逼近洛陽,可詳看,卻並非不可戰勝,隻說領軍之人,如袁紹、橋瑁之徒,皆徒有虛名之輩,不會是我軍對手。”早以預料董卓會詢問破敵之策,知道戰事詳情的李儒,胸有成竹道。

“嗯!正如老夫心中所想,袁紹不過一世家子,雖名聲在外,可行軍打仗之術,卻稀鬆平常,想敵過我西涼勇士,那是笑話。”對於李儒話語中的鄙視,董卓很是受用,當即稱是道。

“故!婿建議相國,所為聯軍隻需調兵遣將防禦即可。如今該擔心的是暗地裏的敵人!”隨著董卓掌權許久,喜怒已經難料,哪怕是公認心腹,李儒也是小心翼翼著,先順其心,再言重點。

“暗處敵人??文優明言是何??”雖然對於李儒一驚一乍有些不滿,然董卓卻承認其語,當即詢問道。

“如今觀之天下,有三處未有異之地,主公當小心!一者洛陽官場,二者長安皇甫嵩、蓋勳,三者並州薑伯孝……”聽著詢問,李儒倒也沒有賣弄,趕緊說道。

“洛陽?長安?並州??不錯,洛陽百官如今以黃婉、楊彪為首,常常密議,似有所動作。長安皇甫嵩能征善戰手中有兵、蓋勳主政京兆多年深得民心,定能為之呼應。如若他們據守長安,便斷了我軍與西涼聯係。薑麒、薑麒!他是老夫最奇怪的,當日一逃回並州便起兵割據,可如今天下皆召喚他起兵,卻又不見動。老夫為其謀官試好,傳旨天使以去多時,也不見回音,是有不定……文優可有解決之法?”細聽李儒之言,慢慢品味,董卓當即同意。

“婿有三策,或能為相國解憂……並州方麵,婿建議牛輔將軍即刻收攏兵馬,據守河東,以牽製並州薑麒、河內袁紹。長安方麵,婿建議請天子下詔,召喚皇甫嵩、蓋勳入洛陽述職。至於洛陽方麵,婿建議遷都!!”語不驚人似不休,眾目睽睽中李儒最後盡拋驚人之語。

“遷都!!遷都……”此言一出,震驚四座,哪怕是沙場宿將,也被李儒之言震的脫口而出。要知道從光武稱帝定都洛陽到如今以一百六十多年,眼下輕言遷都,誰人不驚。

“牛輔剛敗白波賊,此時收攏兵馬可以防止兩線作戰,老夫同意。詔皇甫嵩、蓋勳入洛陽,可以斷其根基,以二人自詡忠義,應該不會拒絕,便除背腹受敵危險。二策皆妙計,可遷都??文優為何有如此一說??”也如眾人的驚訝,董卓也不明白道。

“相國行伍出身,當明白,眼下洛陽以成四戰之地,不說河北有強軍隨時可能渡河,就說兗州方麵,如若虎牢失守,可就無險可依了,要是此刻籌備遷都,也算留下後路,不怕洛陽陷落顧慮。更何況如若遷都長安,對相國還有另外兩利:一者相國可以利用遷都之事排除異己,二者、退入長安,不但有函穀天下、潼關之利,更能與西涼根據聯係,如昔日之強秦,何懼天下眾叛。屆時比之洛陽,任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能更加長久控製朝堂。”麵對驚訝,目光中,李儒解釋道。

“不錯!!如若天子移都長安,不但能讓我軍不會四處皆敵,更能長遠掌管天子,妙計!妙計!哈哈哈,不過此大事,朝中文武定會反抗……借時便可一舉盡除暗流。有文優在,老夫當無憂矣!”如若說天下四起董卓最擔心者,無非不能再掌控今日之權,眼下李儒不過輕鬆一計便讓其破解擔憂,當即拍案讚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