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初探(1 / 2)

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初探

宏觀經濟

作者:朱延清

摘要:農村集體經濟是現階段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主要支柱,新農村現代化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建設環境和條件,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影響,本文將通過分析在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討論並總結農村集體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產生的種種影響。

關鍵詞:新農村;集體經濟;經濟建設;土地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01

一、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與改善[1]。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改革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與農村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公共資源不對等問題,這不僅導致了農村逐漸向“邊緣化”方向發展,也使得農村經濟產生了很多問題,例如:土地、醫療、收入、環境、留守兒童與老人等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城鄉失衡性,城鎮比鄉村地區發展速度快經濟實力強;第二,資源型收入單一,我國很多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林業、茶園承包等;第三,農村經濟收入不穩定,一些地區仍然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其收入受當地自然資源與外部市場的兩方麵影響,年均收入波動較大。

1.集體資產流失較為嚴重,管理製度有待提高。我國現階段正處於轉型期,新農村的集體經濟缺乏規範性管理,有的地區農村經濟仍然延續著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時期的傳統運作方式:以行政管理為主要手段。存在這樣的事實反映了其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夠重視,並且沒有實行正確的引導手段,從而導致了農村集體資產存在漏洞,經濟資產流失的現象極為嚴重,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資產被私人或者某些部門私自挪用侵占;流入城市社會等[2]。農村集體經濟資產流失,更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貧困化程度,拉大了城鄉差距。

2.我國農村新型經營體製認識有待提高。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生產經營製度為聯產承包責任製,中央指出,聯產承包這項雙層經營經濟體製實行的前提為集體,如果沒有集體,也就沒有現階段所實行的“雙層經營體製”。新形勢下農村所實行的集體經濟的宗旨便是能夠將農村經濟發展壯大,這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要求。無論是家庭承包,還是集體統一經營,都是由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要求每村每戶應采用多種經營共同發展存的經營方式[3]。例如華西村便是以集體經營為主,但同時也存在合資合作的聯營上市公司,這便是多元化經濟模式的典型代表。

3.社會化程度不高,市場收益較低。據有關機構統計數字表明,我國農村住戶平均受教育為7年,純農業戶中還有15%為文盲。青年農民素質整體呈較高水平,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體不能達到九年義務教育水平。由於農民的整體文化素養不高,所以導致了市場意識較弱,無法正確認識資源優勢與劣勢,無法及時搶占有效市場,使得市場經濟衝擊下的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另外,農村集體經濟製度鬆散,人員管理較為混亂,更為嚴重的是,存在著比較多的腐敗現象。使得農村集體經濟在村民公信力較低,無法發揮其原本應當連接農民與市場的橋梁作用。

二、農村集體經濟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