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蜀道難(1 / 2)

李如樟臉色通紅:“九弟不許胡說,我那有此種心思,隻是想單獨領兵而已。”

“四哥別急,我是在逗你不然你也不會說出實話,你從軍多年,帶兵經驗豐富,但我們同明軍的戰法不同,人員結構不同,武器不同,讓你做參事就是熟悉我軍火器的運用;作戰炮火與火槍、步兵的配合;對待士兵的態度要像兄弟般的情義。

紅娘子領兵一路,義軍居多、女兵較多不宜合為一起,給她火炮也不會運用,希望她們吸引一部分大西軍兵力,本不指望有何作為,倒沒想到能說服秦良玉反正,兩路兵馬合為一處倒不可小視。四哥領兵一路支援一二,倒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不知四哥有何要求?”

“我隻要2萬兵馬,10門火炮就可,如有差遲願立軍令狀。”

“好吧、軍令狀就免了,給你5萬兵馬,30門火炮,從廣元插向南充,助紅將軍一臂之力,爭取早日在成都城會合。”

李如樟帶著5萬兵馬從廣元東麵,斜插南充支援紅娘子。李斌留下五千人馬守城帶著近15萬兵馬向綿陽開進。李如悟率2萬人馬為先鋒,在前方開道。一路人煙稀少,百姓見到軍隊個個躲入山中,來到劍門蜀道,這就是詩仙李白留下詩句“危乎高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地方。

劍門蜀道現在是著名的風景區,是川北三條蜀道之一的金牛道,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陝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裏,沿線古跡眾多,數百裏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成了川陝交通的一大屏障。

三國諸葛亮在大劍山中段,依崖砌石為門,故名劍門關,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梁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劍門關峭壁如城牆,獨路如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從三國孔明建關設蔚起,劍門關就是一個異常雄險的古戰場。

李如桂是讀書人對四川的地形知道一些,卻有些不解,問道:“九弟,自古從川北進蜀道有三條路,這裏是金牛道,陰平道在隴南,米倉道在漢中南鄭比較易行,為何不走米倉道,卻走這異常艱險的金牛道?”

對李斌來說,生活在現代卻從未來過四川,早已聽說四川的“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山之幽,劍門之險,有些景點像七十二閣樓等現代已經不存在,順道旅遊是李斌一點小心思。

最重要的是劍門關上見證了幾千年的血雨腥風,曆史上沒有任何兵家從正麵攻下劍門關,唯有1935的紅軍在李先念的指揮下,強渡嘉陵江,迂回後門關,奇襲營盤嘴,攻克劍門關。意義重大,李斌也想真實體驗一下當年紅軍走過的路。

“八哥、無論從哪方麵攻,劍門關是逃不過去的,必攻不可,這樣可以震撼大西政權的統治,使他們喪失鬥誌,對我們治理四川百無一害。”

“意願是好的,可劍門關如何攻破?所謂:“劍門無寸土”全是石頭炮打不動,槍打不穿。”

“事在人為嘛,王虎:從軍中選2000千會水士兵待命。聽說附近有座廟宇我們去看看。”

皇澤寺,中國唯一女皇武則天的祀廟,寺內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的6窟,41龕,1203軀皇澤寺摩崖造像及其曆代碑刻。李斌、李如桂、王虎及隨從一行,來到皇澤寺,看到這麼多碑文李斌心生一計。“老謝到裏麵借個筆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