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劉基之死(1 / 3)

洪武元年,58歲的劉基成為大明朝的開國元勳。此時他心裏想了很多,一股莫可名狀的惆悵控製了他的情緒,他的思緒就像脫韁的野馬,跑了很遠。隨聖上征戰十餘年,憑借自己的學識,為其打下了江山。然而,劉基熟悉朱元璋也熟悉曆史。他知道,朱元璋這個人猜忌多疑,剛愎自用,區別是非、判斷善惡的標準,往往是他個人的意誌,他講君臣關係時可以說是冠冕堂皇,而實際上他對部下時時不忘嚴加防範,怕他們奪取自己的權位。劉基也明白朱元璋不是唐太宗那樣的聖主,沒有他那樣的度量,唐太宗不僅能和功臣共患難,更能同富貴,為了保全功臣,唐太宗可以說付出了很多,而且和功臣們也可以說得上是推心置腹。朱元璋卻不是這樣的人,他隻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同富貴。劉基更熟悉中國的曆史,他想到了春秋越國的大夫文種,幫助勾踐滅亡吳國,可是成功後勾踐卻把他殺害。他知道朱元璋就是越王勾踐一類的君主。想到這,範蠡映入劉基的腦海,他在幫助勾踐滅吳後,浮海泛舟做了一個商人。劉基決定學範蠡,托辭致仕,回歸故土。

洪武元年七月,朱元璋從汴梁回到應天,正當各地捷報頻頻傳到京都,君臣上下沉浸在一片歡樂喜慶氣氛之中的時候,劉基突然提出了告老還鄉的請求。對此,朱元璋感到驚訝不已。劉基的這個決定,確實使朱元璋和同僚們感到突然和費解。自從出山投奔朱元璋,到削平群雄而建立大明王朝,劉基以他第一流謀士的身份,十數年來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應該在大功告成之後,以功臣自居,封侯賜爵,這才是情理之中,然而他卻沒這樣做,這正是他超乎常人的獨特之處。“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他比誰都懂。

就在朱元璋回到應天後不久,因為李斌的事情,李善長彈劾劉基擅權攬政。再加上此時劉基對朱元璋建都鳳陽的事予以諫阻,讓朱元璋很不滿意,劉基決定就此告老還鄉。從曆史上功臣被殺的先例看,劉基的急流勇退是正確的。他完成了張良的功業,此時他也要學張良。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準了劉基的請求,讓他告老還鄉。

劉基回家後僅過了幾個月,朱元璋又親自下詔召劉基回京。無奈之下,劉基回到應天。回來後,朱元璋對劉基可謂是恩寵備至。因為劉基夫人剛剛去世,朱元璋就賜一名宮女給他做侍妾,然後追封劉基的先人。同時恢複了他禦史中丞、太史令的職務,並且加授弘文館學士的頭銜,以示榮寵。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初,徐達和李文忠的北伐大軍班師回京。緊接著,朱元璋便大封功臣。封公者有六個人,封侯的有二十八個人,所封公侯中竟然沒有劉基。這是為什麼呢?這還是要從劉基的為人說起,劉基明白位越高則危險越大。當年張良為劉邦開創大漢朝立下不世之功,劉邦要在富庶的齊國為他選三萬戶作為封賞,張良固辭,隻封了留侯而已,這是張良的全身而退之道。劉基是朱元璋的張良,他當然在封賞上也要學張良。朱元璋覺得如果不封賞劉基實在有點對不起他,因此,朱元璋下詔封劉基為誠意伯,賜鐵券,這比起李善長來差遠了。雖然劉基自己並不在乎這些,但還是從這件事上得出結論,朱元璋不再像從前那樣信任和器重自己了,既然這樣,何不再回到家鄉,去過安靜而又與世無爭的生活呢?

洪武三年(1370年),劉基被授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冊封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次年即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劉基提出了告老還鄉的請求,朱元璋終於同意了,劉基很是高興。無論如何,朱元璋總算滿足了劉基這位勳臣最後一點小小的願望,這對於襟懷坦蕩、淡泊名利的劉基來說就足夠了。這年四月,劉基安全回到家中,從此便開始了隱居生活。他遠離官場,擺脫了爾虞我詐的煩擾,如釋重負。這也正是劉基在功成之後所渴望得到的。他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鄉,看著親人,看著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劉基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