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動蕩的童年(2 / 2)

宵旰至今勞聖主,淚痕空對太平花。

——《太平花》

陸宰一家人口眾多,行動遲緩,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當他們渡過淮河到達壽春(今安徽壽縣)時,在那裏停留了一段時間,作短期休整。在壽春,陸宰聽到了開封陷落、徽欽二帝被俘北上和高宗即位的消息。他盼望局勢能逐步好轉,可是從前線傳來的消息卻令人失望。戰火在迅速蔓延,金兵在繼續南侵。他們的野心越來越大,企圖一舉征服全國。江淮流域已經變成戰場,不再是人們的避難所了。於是,陸宰隻得帶著全家老小繼續向故鄉逃亡。他們跋山涉水、“渡淮絕江”,有時與成千上萬的難民同行,有時則夾雜在潰散的官軍之中,人人心驚膽戰,唯恐被敵兵追上。一路之上,風餐露宿,受凍挨餓,曆盡艱辛。陸宰一家在淮河岸邊險些遇到了敵人的追兵,他們慌忙躲進偏僻的草叢中,藏了一天一夜,才得以脫險。逃亡途中,常常十天半月也吃不上一頓熱菜熱飯,能吃上一口幹糧就算不錯了。這時陸遊已漸漸懂事,他在回憶這段危險艱苦的生活時寫道:

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

淮邊夜聞賊馬嘶,跳去不待雞號旦。

人懷一餅草間伏,往往經旬不炊爨。

……

——《三山杜門作歌》

經過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陸宰一家終於回到了山陰故居。對於年幼的陸遊來說,這是初次投入故鄉的懷抱。到家以後,陸宰忙於修理房舍,料理生活,會見親友鄰裏,很少有空閑的時候。年幼的陸遊便跟隨兩個哥哥到碧波千頃的鏡湖之濱采菱摘花、捉蟹捕鳥。陸遊很快就對山明水秀、風光如畫的家鄉產生了感情。

建炎三年(1129年)秋天,兀術統率金兵再次向南侵犯。這時,宋高宗從揚州逃到臨安,接著又經越州(今浙江紹興)、明州(今浙江寧波)逃到海上。金兵分兩路渡過長江,跟蹤追擊。敵兵所到之處,田園廬舍,盡成焦土,江南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當金兵逼近臨安時,陸宰匆忙侍奉著老母,領著全家,投奔到東陽(今浙江金華)陳彥聲那裏避難。陳彥聲是東陽一支地方武裝勢力的首領,為人勇敢、仗義,對陸宰一家照顧得很周到。一家人在這裏寄居了三年多,等到嶽飛、韓世忠等人統率的宋軍給予金兵重創,江南的形勢穩定下來之後,他們才從東陽回到了山陰故居。

動亂的童年時代,使陸遊嚐到了侵略戰爭所帶來的無邊苦難,他看到了無數百姓背井離鄉、輾轉溝壑的悲慘處境。這段難忘的經曆,給陸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一生憂國憂民思想的起點。陸遊在詩中曾說:“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元。”(《感興》)從童年時代起,詩人陸遊的命運就與國家、百姓的命運聯係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