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如何平定並州的?《三國誌·袁紹傳》包括相關史書中僅僅記載了高幹被袁紹任命為並州刺史,隨之就走馬上任。史籍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結果,而留下了一個空白的過程。不過,從這一結果或者是既定事實當中還是能夠得出一些消息的,說明此時袁紹已經能夠控製並州了。因為有了這一實質和前提,高幹才能安全到達並州,出任並州刺史。否則,高幹不會如此順利地接管了並州。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並州方麵袁紹先前一定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肅清了阻礙他占領並州的武裝力量,派高幹去管理並州就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東漢靈帝後期,擔任並州刺史的一直是丁原,他因為後來被呂布殺害而出了名。其實,丁原本身就是並州的實力派,擁有一支可怕的“並州軍”,是個跺跺腳並州都會亂顫的人物。他被殺時,早已率眾離開了並州,榮升到中央做了執金吾。中平六年,董卓雖然被任命過並州牧,但隻是名義上的,他實際沒有赴任。所以說,自丁原離開後,並州境內已經沒多少正規的軍事力量了。再往後,就全麵進入了戰火連天的年月,朝廷自個都自身難保,哪還顧得上給並州派新的長官。此時的並州地區就處於無政府狀態,屬於典型的不歸王化治理之地。也正是基於此,當時的起義軍勢力就發展到了並州,其中主要是張燕領導的黑山軍。
據《三國誌·張燕傳》記載黑山軍人多勢眾,“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穀皆相通”。這些地兒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脈以東的冀州,上黨位於太行山以西,而且上黨郡正屬並州管轄。冀州和並州之間就隔著太行山,可見他們就是憑借太行山這一天然屏障作為根據地,在周邊州郡活動。
其中,有一次就公然進攻袁紹在冀州的魏郡。初平四年(193年)三月,防守魏郡的士兵突然反水,迅速打下了魏郡的政府駐地鄴城。這些士兵並不是活得不耐煩了,之所以敢這麼幹,正是聯合了黑山軍勢力。魏郡是袁紹的大本營,而且他的老婆孩子還都擱那裏,但袁紹此時剛從攻打公孫瓚的前線撤軍,行軍在路上。遠水解不了近渴,形勢岌岌可危,所幸的是叛軍中有個叫陶升的人仍忠於袁紹,冒死殺出重圍,將袁紹的家眷平安地送到了斥丘。袁紹到達斥丘後,立刻給陶升升了官。很快,袁紹就平定了魏郡叛亂。
但是,這次魏郡兵變讓袁紹十分惱火,也敲響了他的警鍾。他之前太小瞧這夥黑山軍了,原本隻覺得是一幫烏合之眾,但就是這些烏合之眾差點出了大事。袁紹就琢磨著進一步追剿黑山軍,最好將他們一網打盡,以絕後患。於是,袁紹率兵沿著太行山脈一直往北打,逐一拔掉了盤踞在山區中的黑山軍的據點。最後,又在常山國與黑山軍的帶頭大哥張燕進行了決戰,重創了黑山軍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