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在天穹間彌漫,朔風在戰場上吹掠,宛城的黃巾全數陣亡了,血戰宣告結束,漢軍取得了完勝。
大漢複得宛城,朱儁大軍誅盡了賊寇,這讓所有參戰者都非常高興,然而更喜悅的便是南陽郡境內受盡黃巾屠掠的窮苦百姓,黃巾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魔鬼、猛獸,如今終於被消滅,他們怎麼能不喜悅?
百姓們齊齊歡呼高歌,南陽境內處處皆是一片榮榮景象。
朱儁自得勝後,便率軍回駐於宛城,一麵命軍士為百姓修葺屋舍,一麵寫表上報京都。
與此同時,天下各處的黃巾大勢也終於走到了盡頭,朱儁一軍在宛城告捷,而進討東郡餘賊羅市、陳敗的皇甫嵩也取得了完勝,擊殺賊寇數萬,賊首羅市被生擒梟首,隻有陳敗領敗軍數百逃入深山之內,再無所蹤。大漢其餘各州郡縣軍官也相繼傳出破賊得勝的捷報。
至此,曆史上的黃巾起義正式宣告結束。
黃巾平定,舉國歡慶,朱儁率軍在宛城駐守了十日,朝廷終於傳旨至此,龍顏大悅的漢靈帝大賞有功將士,詔封左中郎將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加封他為槐裏侯,食槐裏、美陽兩縣,共八千戶。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遂複盧植原官; 東中郎將董卓受封為並州刺史,領河東太守兼中郎將;右中郎將朱儁受封右車騎將軍,並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增邑五千,改封錢塘侯,加位特進;其麾下將士也皆受封賞,下邳丞孫堅破賊有功升任為別部司馬,騎都尉曹操除濟南相,劉備受封安喜縣縣尉,秦頡、徐璆也有晉升。
而單經因剿殺了賊首張角,功勞甚大,聖旨詔令其隨朱儁進京麵聖,接受天子親封。
無戰一身輕,參加討伐黃巾的將士盡得封賞,人人皆是喜悅,歡聲笑語不止。孫堅、曹操、劉備、秦頡、徐璆等各自到詔令處上任去了。
朱儁則帶著單經一眾班師回朝麵見天子。
入洛陽朝見天子,這對很多人來說原本都是一件無上榮幸之事。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年代,天子至高無上,神聖無比,權掌乾坤,主宰一切。
可隨著朱儁的一路上,單經始終沉默不語,麵色暗淡,並無半點喜悅之情,他對入洛陽麵見天子根本沒什麼興趣,所謂被天授神權的皇帝在他這個從民主社會穿越的人來說根本不值一提,劉宏此人為政昏庸無道,信用奸逆,弄的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如此一個昏君,哪有值得自己去拜見他的道理?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如今的洛陽京畿之地,其中已經是混亂不堪,宦官與外戚內外記恨,明爭暗鬥,整個京都充滿荊棘,時刻令人禍福難料,單經心裏隻想和孫堅等人一樣,受封一職,然後前往一處為官,積蓄勢力,為將來的群雄逐鹿早做準備,身入洛陽實非他心中所願,萬一靈帝令他在京都為官,那自己豈不是每天都得生活在殺機四伏,暗流湧動的危境當中?但如今已無辦法,聖命加身,他又豈敢不遵,隻得悶頭而入洛陽,一切隻能但憑天意了。
大軍一路刻不容緩,沿著官道日夜兼程而往洛陽,一直行了七日方才到達了東漢首都——洛陽皇城。
洛陽,古有稱京洛、雒陽、斟鄩、洛州、河南府等,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遊,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自古常為帝王皇都。
在中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製,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大都城,“四方入貢,道裏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勳卓異、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曆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東漢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