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趙別駕巡查各郡縣(1 / 2)

冬十二月中旬,天氣雖比往常越發的冷了,但好在一直都再也不曾下雪,好似雪季真正已過。

一時間,整個廣陽郡終於稍稍熱鬧起來,天不降雪,居民便可出行,或四下串門走訪,或到集市遊逛貨賣。

原本淒涼孤寂的廣陽郡終於有了罕見的生氣。

因為單經上任後的一些改革和治理,廣陽郡的人口開始逐步增加,每隔三五日,便會有十來名原本因戰事而逃難流離的百姓回歸。這種情況,安次縣、廣陽縣、昌平縣、軍都縣四縣也有。

四縣之中,以昌平縣人數增加最快,幾乎每日都有流離百姓回歸,這除了因為昌平縣處於山水之地,未經戰火摧殘,極適生存外,便得歸功於縣令徐榮治理得當了。

昌平縣在單經上任時便已經有一萬餘人口,現在徐榮當任縣令,他逐步按照單經製定的一係列政策進行治理,現下人口已經達到了一萬四千餘人,遠遠超過了其他三縣包括郡城的人口。

百姓增加,單經自然高興,但他也有憂愁,因為人口的增長,就意味著花銷也會變得巨大,現下廣陽郡內荒廢的土地居多,來年可直接耕種的土地很少,如果不進行土地開荒,糧食的生產就無法支應得上,這麼多人勢必活不下去。

但現在就算進行開荒土地也行不通,因為眼下是寒冬時節,根本不易開荒,就算強行開荒可用耕地,可進行開墾荒地的人吃馬嚼的所耗錢兩又從何而來?

到了明年春耕時節,所需要的糧種,耕牛,農具之內的東西,那更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單經現在麵臨的最主要的難題便是沒錢,百姓的增加,他所需要耗費的錢和糧很巨大,這當真可稱得上是“錢”途艱險!

單經冥思苦想了數日都彷徨無計,直到過了十數日,都官從事傅士仁給他送來一個好消息。

那便是幽州牧劉虞派遣別駕趙該遍訪各郡民情,五日後即到廣陽郡查看。

這個消息對於單經來說無異於天降大喜。劉虞素來為人忠厚,待民如子,一生誌願便是為民做事。史料記載他:為官清廉, 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 與當時東漢官僚窮奢極欲的腐朽作風截然不同,因此對幽州風氣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

他這個人極其愛民,在任期間做了許多有益百姓之事,眼下單經極缺錢兩,完全可以借助這次趙該遍訪民情,向劉虞申報錢糧來解決自己的目下的難題。

廣陽郡本就屬於劉虞管轄,單經治下的百姓也是劉虞的百姓,更是大漢的百姓,隻要以此為由,單經相信,劉虞一定會從幽州府庫撥錢下發。

想到這兒,單經愁悶的心情霎時間煙消雲散,現在自己要做的便是靜候趙該到臨廣陽。

……

五日後,幽州別駕趙該到臨廣陽郡視察的時間終於到了。

一大早的,單經便領著麾下所有文武官員列隊在城門口迎接趙該入城。

對於趙該這個人,單經不是很了解,因為曆史上對他的記載很少,無論正史與野史他都著墨不多,史料隻記載了他是漁陽人,是幽州刺史劉虞別駕,趙愛兒之弟。又有說他是趙愛兒之夫,不知哪個是真。

在曆史的記載上,趙該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事跡,但劉虞肯任命他為一州之別駕,這就說明這個人也不是平庸之輩,多少都有點過人之處。但這個人有什麼具體的本事,單經就不得而知了。

冷風在空氣中彌漫,一大群廣陽軍官分作兩列靜候在城門邊一齊看向遠處。

時間緩緩地流逝,單經一眾人一直從初晨等到快要接近日中,廣陽郡的遠處這才浮現出幾道緩緩駛來的身影。

來者共有五人,為首的是一名頭戴青冠,身著棉袍,腰懸長劍的消瘦儒生,年歲大約在二十五六左右。後麵四人麵色剛毅,皆頂盔冠甲,緊緊地簇擁著為首的儒生,這便看得出,這四人是儒生的護衛。

看著行來的五人漸近,單經正身按劍迎了上前,距離那五人還有十來步時,他便拱手見禮:“下官廣陽郡守單經,不知來者可是趙別駕?”

“沒錯,我便是趙該!”

五人駐馬停下,為首的那名儒生道。

“得聞趙別駕將到廣陽,單某恭候多時矣,請別駕隨我入城,下官已備下酒宴為大人接風。”得到了對方的肯定,單經趕忙躬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