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我國戰國時期一位身殘誌堅的著名軍事家。他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子孫,因在魏國受奸人所害,受了“臏”刑,被剔掉膝蓋骨,造成了終身殘廢,所以被人們稱為孫臏。後來孫臏逃回齊國,擔任齊國的軍師。在齊、魏爭雄的過程中,他指揮齊軍取得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大捷,使齊國成為強國。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

在救韓破魏之後,孫臏沒有接受齊王的封賞,而是急流勇退,隱居山林,埋頭著述,寫出了軍事著作《孫臏兵法》,總結和反映了戰國前期和中期的戰爭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在中國軍事史上,孫臏與孫武被後人並稱為“孫子”。漢代的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毫無疑問,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世子孫,出生於齊國的阿、鄄一帶。學者們認為,他的主要生活年代約在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20年之間,大體在吳起之後,與商鞅、孟子同時。

孫臏生活在風雲激蕩、除舊布新、造就英雄的時代,生長於兵學王國齊國,又出生於一個聲名顯赫的兵學世家,有著代代相傳的“家學”。所謂“家學”,就是家族內代代相傳的專門學問。古代教育不發達,知識的傳播途徑很少,主要方式隻能是“子承父業”。孫家的家學就是兵學。

根據曆史記載,孫臏的先祖是上古帝舜。周武王滅商,封帝舜的後代於陳。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厲公的公子陳完為避禍舉家東遷,定居於齊國,得到諸侯霸主齊桓公的重用,其子孫在齊國世代為官,並改姓田氏。春秋後期,陳完的後代田書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兵聖”孫武即為將軍田書的嫡孫。後來,孫武逃難到南方的吳國,曾受吳王闔閭的重用,參與製定“疲楚誤楚”的戰略,在指揮吳軍大破楚國後歸隱山林。不久,吳國為越國所滅,孫武的子孫中,一部分人又返回齊國。這其中就有孫臏的先人。

孫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學淵源的“兵學世家”。他的祖先陳完、田書、孫武均是齊國曆史上聲名顯赫的人物。少年時代的孫臏生活孤苦。因為社會動蕩不安,孫家顛沛流離,幾經遷徙,所謂的“名門大族”也徒有虛名。到了孫臏出生時,孫家再也不是什麼大貴族,在政治上也沒什麼勢力,隻能僻居邊境一帶。司馬遷說其“生阿、鄄之間”,已經透露出這一信息。阿,即今山東陽穀東北的阿城鎮,是當時齊國邊防要地;鄄,在今山東鄄城北,也是古代著名的軍事重鎮。當時沒有黃河相隔,是連成一片的齊國西南邊境地區,屬於落後的鄉野之地。戰國初年的齊國國力不強,一度淪為周邊各諸侯欺負的對象,如魏、趙、韓、燕等國就常常進攻齊國。孫臏的家鄉處於邊境前線,他從小就飽受戰亂之苦,他深刻地感受到,殘酷的戰爭同國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也加深了他對戰爭問題的認識。孫臏立誌繼承祖業,研習兵學,像先人那樣做一個縱橫馳騁於疆場的大英雄,以正義戰爭杜絕不義戰爭,實現天下的和平與安寧。

孫臏的一生,曆經坎坷,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被不幸打倒。他身殘誌堅,憑借堅強的意誌和超人的毅力,成就了正常人難以成就的功業,成為後人效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