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在軍事理論研究方麵給後世留下了一部千古絕唱——《孫臏兵法》,此書漢代仍有流傳,被稱為《齊孫子》,以別於其先祖孫武的著作《孫子兵法》。可惜不知什麼原因,這部兵法在東漢時就失傳了,後人不知真相,還以為孫臏就是孫武,孫臏的兵法就是《孫子兵法》。這種張冠李戴的情況一直延續了上千年之久。
古往今來,論兵者莫不首推孫武,尊其為“兵聖”,其所著《孫子兵法》更有“百世兵經”“兵學鼻祖”的美譽。至於他的後人孫臏的《孫臏兵法》,因失傳過久,影響遠遠不及前者,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之前,甚至還有人懷疑《孫臏兵法》的存在。
其實,《孫臏兵法》不僅具有獨特的價值,而且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對《孫子兵法》都有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可以說,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兩者前後相繼、相映生輝。也就是說,孫臏和孫武之間,《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之間,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種極為特殊的內在聯係。
遺憾的是,對《孫子兵法》的定型與傳播作出如此重大貢獻的孫臏,其兵學著作《孫臏兵法》卻因種種原因在東漢以後就失傳了。但人們並沒有遺忘這位兵學大師。一方麵,人們不斷地考證和爭論這部失傳了的兵學經典,將其提出的一些兵學範疇作為重要命題加以探討,並以其提出的用兵原則指導戰爭實踐。另一方麵,曆代名將從孫臏“圍魏救趙”、“減灶誘敵”的戰爭實踐中學到了無窮的智慧。中國軍事史上許多膾炙人口的以弱勝強、出奇製勝的戰例,其中不少就活用或暗用了孫臏的思想。“圍魏救趙”的戰法還被後人收入《三十六計》之中,作為“勝戰計”的第二計成為人們效法的典範。
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學術界對孫臏和《孫臏兵法》的研究又掀起了一個高潮。軍事、外交、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學者,不斷從各個角度對《孫臏兵法》的精神內涵進行挖掘,從中汲取營養。《孫臏兵法》還走出了國門,受到各國軍事理論界的重視。孫臏與孫武被人們尊為“兵聖兩孫子”而譽滿中外。
《孫臏兵法》盛傳於世,為推進中國曆史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臏和《孫臏兵法》及孫臏創造和指揮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已經作為全人類的財富而盛傳於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