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兮,

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

出師兩表留楷模。

作為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為什麼能夠一直受到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尊崇,享有那麼高的聲譽呢?為什麼關於他及其故事,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有口皆碑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稱頌。的地步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首先,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遠見,他的政治才能和所取得的成效,都是人們所公認的,就是敵對勢力中的成員,也對他讚不絕口。

在這裏我們還可以再舉出陳壽的《諸葛亮集·表》中對諸葛亮總評價的話語,來看看諸葛亮政治才能:

諸葛亮作為丞相,他安撫百姓,昭明法度,裁減官員,製定了非常合於時宜的政治法度;他誠心待人,發揚公道之心;對國忠心耿耿。對於有益於國家的人,即使和他有仇隙,他也一定會給予獎賞;對於玩忽職守的人,即使是其親朋好友,他也一定給予懲罰;能夠老老實實交代其罪行的人,雖然罪重,他也能夠得到寬待;狡辯抵賴、想掩飾罪責的人,即使罪輕,也必定遭到嚴懲;為善不論多細小,也會受到褒揚、獎勵;作惡無論多細微,也會受到貶責。他熟通各項事務,處置事情能抓住要害、關鍵;對人的考察根據名位,要求做到名實相符;弄虛作假之人,是絕對得不到重用的。因而,蜀國境內的人對諸葛亮既愛戴又畏懼。他的刑法政令雖然嚴峻,卻沒有人怨恨他,這就是他出於公心、勸戒分明的緣故。諸葛亮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懂得治國的優秀人才,是和管仲、蕭何差不多的傑出人物。

這種評價,並非溢美之辭。從我們上麵的評價就可以看到,諸葛亮法度嚴明、賞罰有度、辦事公正、任人唯賢,在政治上注意改革,使蜀漢政權有了清明的作風和政績。另外,他重視生產,安撫百姓,對維護蜀漢地區的統一,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係,起了相當的作用。

其次,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能夠由弱變強,達到和曹操、孫權集團角逐、抗衡的程度,這是與諸葛亮治軍的才能和成績密不可分的。諸葛亮精通兵法,治軍有道,他重視軍隊的紀律和訓練,注意研究和使用陣法,改進、設計、製造先進武器,等等,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許有人提出來,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他能算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嗎?這是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的說法!我們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軍事才能,不能單純以他所進行的戰爭是否勝利為標準。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主要是由於魏、蜀兩國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另外還有一些諸葛亮所不能左右、不能逆轉的客觀形勢發展,如關羽的失荊州,劉備的伐吳的慘敗。諸葛亮是盡了他最大的主觀努力,矢誌不移地來進行他的“複漢室”事業的,雖然未能成功而心力交瘁心力交瘁:精神和體力都極度疲勞。而死,但在曆史上為他自己寫下了光輝的一麵。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出色的軍事家資格,是不能以北伐沒有成功來加以否認的。

再次,諸葛亮的個人品德、工作作風、生活作風,也一直受到後世的稱道。他忠於職守,艱苦奮鬥,任勞任怨,尤其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個人生活作風,對當世和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在生前給後主上表時曾談到他的家庭和個人生活,表上說: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費用都靠公家供給,自己不去謀劃另外的收入。現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弟們的衣食之用,已經足夠了。至於我在外供職,沒有其他花銷,衣服、夥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會再去經營其他的生計,增加任何個人收人。我死之後,一定不讓家中有多餘的物資,外地有多餘的資產。否則就辜負陛下的恩典了。

一個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能夠做到這樣廉潔奉公、生活簡樸,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諸葛亮就是這樣一位永遠值得紀念的傑出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