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隻是滿喇加現在在荷蘭人的手中,帝國與荷蘭一直都是盟友的關係。”
“國家之間沒有所謂的仁義道德可講,利益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南洋不是帝國的後花園,而是帝國的門戶,失去了南洋,帝國本土就會暴露在敵人麵前,隻有控製住南洋,帝國就不會懼怕任何來自海上的威脅。任何丟失了南洋的人,都是帝國的罪人,那怕是皇帝丟失了南洋,那這個皇帝就是個昏君,天下應該共討之。”
“臣明白。”聽到朱由校的話,李定國感到壓力山大。
“朕的最後一句話可以寫下來,立個石碑豎在呂宋城。”
“諾。”
……
朱由校離開呂宋之後,又去了勃泥,仰光等地。在南洋轉了一圈之後,才又按原路返回。朱由校並不趕時間,每去一地都會停留數日,以調整到最好狀態才出發,所以並不太辛苦。
朱由校在海上,兜兜轉轉已經過去四年了。在到達台灣之後,他才想著要去了趟東瀛。
在東瀛,由於王賽兒病了,朱由校在這裏逗留了一個月之久。到了東瀛之後,朱由校才知道鄭森為什麼會主動去馬達加斯加?一是鄭森的子嗣不爭氣;二是鄭森不想與良仁爭權了。
“鄭森忠義,其子嗣卻是難成氣候,盡可能善待其子嗣。”朱由校叮囑道。
“臣明白。”良仁點頭道。
“你母親想與朕一起回帝國,朕同意了。”
“臣聽母後提起過,臣也同意了。母後一直希望能與父皇葬在一起,這是母後最大的心願。臣唯一擔心的是母後年事以高,現在身體已經大不如前,恐怕經不起海上長時間的顛簸。”
“你母親和朕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少,朕一直心存愧疚,她的這個心願,朕一定要幫她達成的,待你母親病好了,朕走海路會走朝鮮的,這樣的話會有足夠的時間來休息。”
“嗯。東瀛的一切臣會安排的。待母後百年之後,臣會為母後在東瀛設立衣冠塚。”
……
朱由校離開東瀛之時,王賽兒隨著朱由校一起走了。而此刻朱由校在北海建造的行宮也已經完成,行宮采用了現代的一些暖氣技術,確保在冬季絕不會冷。
在抵達朝鮮之後,王賽兒突然病重,薨於漢城。朱由校為了履行對王賽兒的承諾,他不但使用了大量防腐的技術,而且決定不返回京師,直接前往北海。
而朱由校此去北海之後,便就一直留在了北海,也正是朱由校的到來,使得北海的人口數量劇增,經濟更是一日千裏,迅速成為了西波爾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興福十五年八月十一日,七十歲的朱由校駕崩於北海行宮。根據朱由校的遺詔,他禁止任何人給他取了諡號和廟號。隻因朱由校明白他所做的許多事情並不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觀,所以朱由校不想在他死後馬上就有人對他所的事情做出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