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第一次信息產業布局會議續
倪士楠著重介紹了未來智慧研究所的運作機製。
這個機製是接到陳谘的任命後,他這段時間和眾位海歸仔細商量製定出來的,借鑒了世界著名的研究院和研究所的機製,比如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帕克研究中心’等。
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會分為好幾個級別,院士、主任研究員、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和助理,主要是對外。
前三者分別都可以帶團隊,助理研究員如果有原創性的項目,也可以自組項目組。
同樣實行的pmo管理機製的職位,每種職位的名稱不代表職業階級,隻代表研究員類各種項目的承接資格,主要是對內。
也就說以項目為主,一個項目的項目經理可能是研究員,但是主任研究員或者院士都有可能是其副手。
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待遇分成幾個部分,固定薪水、項目獎金、項目產業入股分紅。
研究所的項目具現成為商業項目後,項目成員將會根據價值獲得部分股份。
這個研究所定位的就是信息產業的軟硬件和其工程研究,當然會有部分關聯研究,比如牽涉到半導體的材料等。
稍後就進入了討論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並不久,主要是昨晚海歸團隊和倪士楠已經對陳谘的期望了解的差不多了。
通過簡短的相互問答,確定了必須馬上進行的核心項目。
就目前來說,就有四個核心戰略項目。
第一個是cpu項目,這個項目陳谘確定的戰略方向,就是能夠對函數式語言進行專門的優化。
以此區分美國的信息係統體係。
經過一個晚上的研討後,專家組成員認為是可以實現的。
他們研究發現在底層的結構領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可能會優化部分獨特的結構,以適合函數式語言的範式中斷,技術和實現不會有多增加難度,但是最關鍵的是指令集領域和編譯領域。
當然為了優化其特點,必須強調cpu的功耗和效率。
最終的打算是設計一款risc風格的cpu,以同時適應個人電腦和服務器領域的商用。risc——精簡指令集)
至於說risc不適合個人電腦?
這就比較扯談,大名鼎鼎的蘋果電腦曾經長期使用的ibm公司的powerpc處理器,就是rics的cpu,主要是risc在cisc(複雜指令集)cpu已經占領了個人pc兼容機統治地位的時候,都還在高端領域的商用大型機上和蘋果這樣的昂貴機型上,就沒考慮過走下神壇。
等到cisc一統江湖的時候,已經進不來了,隻有小眾的蘋果類似的電腦堅守,直到手機替代電腦(手機上目前90%都是使用的risc cpu),risc才翻身奴才把歌唱。
intel的cpu從奔騰往後表麵用的是cisc,其實是內部有硬件把cisc轉換成risc再真正執行的。
amd也是一樣的,amd的k7、k8 cpu就是引入了大量risc技術,才最終大幅超越了當時的intel,這話不是哲士杜撰的嚎,見——《計算機體係架構:量化研究方法》有論述。
這是行業的共識,而k7、k8是做risc巨牛的alpha團隊搞出來的。
事實上95年後的intel和amd的cpu其實都是混合體,risc的特征反而多於cisc的特征。
比如多級指令結構、采用加載(load)、存儲(store)結構,采用高速緩存(cache)結構,都是結合的risc的技術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