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二十幾歲,要懂得生意場上的生意經

聲東擊西,誘使對手出錯招

競爭中的聲東擊西之法,可使對方打亂原有計劃,使出新的招數,隻是這招數一旦使出,錯誤就來了,再想撤退就為時已晚了。

20世紀90年代,派克公司和克羅斯公司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競爭。出人意料的是,實力雄厚、財大氣粗的派克公司竟一敗塗地,走向衰落。而克羅斯公司則在這次激烈競爭後一躍而起,取代派克公司成了美國製筆業的新霸主。

被稱為“世界第一筆”的派克筆,於1889年申請專利,曆經100餘年而長盛不衰,年銷售量達到5500萬支,產品銷往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克羅斯筆有90年以上的曆史,年銷量達到6000多萬支。所不同的是,派克筆占領的是高檔的市場,克羅斯筆則熱衷於低檔的市場。這兩家公司的產品流向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而是經過幾番競爭才形成的。數十年來,這兩家製筆公司雖然在表麵上井水不犯河水,但在暗地裏卻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雙方鬥智鬥勇,各自使出絕招。

20世紀90年代初,鋼筆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進一步拓展市場,派克公司任命了新的總裁彼特森。與此同時,克羅斯公司也采取對策,除調整營銷策略外,還加緊搜集關於彼特森的興趣、愛好,以及上任後所要實施的營銷策略等信息。

當時的美國製筆業,由於多方麵的原因,高端筆市場陷入疲軟狀態,為了不使公司的經濟效益受影響,也為了打響上任後的頭一炮,彼特森意欲在拓展市場方麵下一番工夫。正密切注視彼特森決策動向的克羅斯公司獲悉這一信息後,立即召開會議研討對策。

克羅斯公司通過一家有名的公共關係信息谘詢公司向彼特森提出了“保持高檔市場,下大力氣開拓低檔產品市場”的建議。這正中彼特森下懷,於是彼特林決定趁高檔產品市場疲軟之時,全力以赴地開拓低檔產品的市場。

聽到這個消息,克羅斯公司非常開心,知道彼特森已經中了他們的圈套,趕緊實施第二步計劃。一是裝模作樣地召開應急會議,做出一副惶恐、膽怯狀,製定出了和派克公司爭奪低檔產品市場的措施。二是由公司總裁給派克公司總裁致函,聲言兩家產品市場的流向是有協議的,你們不能出爾反爾,逾行規行不義之事。克羅斯這麼一番逼真的表演,愈發使彼特森覺得他的決定是正確的,更堅定了彼特森的決策信心,他緊鑼密鼓地開始向低檔鋼筆市場進軍。為了不使派克公司看出破綻,窺出有詐,克羅斯公司還做了幾次廣告,製造競爭的緊張氣氛,擺出一副決戰的架勢。這一切使派克公司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為了搶先一步,派克公司憑借其財力和名牌效應,投巨資大做廣告,製造聲勢。

克羅斯公司見已達到預期目標,便傾全力向空虛的高檔鋼筆市場挺進。

盡管派克公司花了不少的力氣,卻收效甚微。試想,派克筆是高檔產品,是人體麵的標誌,人們購買派克筆,不僅是為了買一種書寫工具,更主要的是一種形象、一種體會,以此證明自己的身份。派克筆價格再昂貴,人們也樂意接受。而現在,高貴的派克筆卻成了3美元1支的低檔大眾貨,這還有什麼名牌價值可言呢?派克公司雖然順利地打進了低檔市場,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不僅如此,消費者像受了愚弄似的,拒絕廉價的派克筆。

人常說,兵不厭詐。二十幾歲走進商場,就如同走進了戰場,也存在“無商不奸”的潛規則。見招拆招固然重要,能讓對方出錯招則更省時、省力,而且決策失誤最容易帶來“一步錯,百步錯”的後果,使對手從此一蹶不振。

最大化地用優勢去壓製對手

每個人、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勢,二十幾歲的成功創業者利用自己的優勢攻擊對方的劣勢,並且硬下手腕連續進攻,讓對方沒有還手之力,是為勝利之法。作為一名年輕的創業者,你必須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最大化地利用優勢去壓製對手,使對忙於應付你的壓製而無力去攻擊你的劣勢。在壓製對手的同時盡可能地修複自己的劣勢,將劣勢轉化為優勢。

在零售行業中,凱·馬特是鼻祖,1979年,凱·馬特擁有1891家零售店,每家店的平均收入高達725萬美元,相比之下,沃爾瑪公司則顯得微不足道。當時的沃爾瑪公司,隻有229個零售商店,每家店的平均零售收入僅相當於凱·馬特商店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它很難與凱·馬特進行正麵的競爭。

但是,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並沒有退縮,盡管處於不利地位,他並沒有忘記積極利用自身的優勢。

首先,沃爾瑪對顧客的需要有求必應。

其次,沃爾瑪最大限度地為顧客創造購買優良物品的機會,包括便利店的店址和方便的時間,降低成本結構、推出最優惠價格的產品,等等。沃爾瑪所具備的快速存貨補給能力,保證它能達到上述的目標。

這種保證又被稱作“送貨不停”。沃爾瑪公司嚴格要求做好這個環節的工作,要求將商品不斷運送到沃爾瑪的倉庫,經過仔細的篩選和細致的包裝,再分送到沃爾瑪各家商店。沃爾瑪的商品很少滯留在倉庫中。沃爾瑪要完成一次配送過程,僅僅需要48小時。

通過這個不停的送貨補給係統,沃爾瑪獲得了規模效益,增加了采購量,降低了存貨成本及費用。

沃爾瑪85%的商品都是依靠自己的倉儲運輸係統配送,對於隻有50%商品能夠依靠自身的配送係統配送的凱·馬特公司來說,這就是沃爾瑪的一大優勢。

而且,由於有低價銷售的吸引,沃爾瑪公司就用不著花太多的時間去做太多的宣傳廣告。沃爾瑪公司在廣告上的經費的確不多,但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能以更低價的商品回報顧客,讓他們成為沃爾瑪的回頭客。

沃爾瑪的運輸成本也是同行業中最低的,每一美元的營業額隻有16美分花在基本營運上,而其他公司要比他們多花將近40%的錢在這上麵。

此外,沃爾瑪公司還非常善於激起顧客的購買欲,在大力完善企業形象、加深顧客印象方麵他們也做得非常好。

1976年,沃爾瑪的強勁競爭對手凱·馬特突然向沃爾瑪展開進攻,在沃爾瑪經營最好的4個市鎮開分店,同時也向其他區域性折扣百貨連鎖展開攻勢。一時間,各公司都在討論如何避免與凱·馬特直接競爭,而山姆卻站出來聲明沃爾瑪將以攻對攻,決不退縮。當時凱·馬特已有上千家分店,沃爾瑪隻有150家。第二年,在小石城,凱·馬特發起價格戰時,沃爾瑪指示自己在當地的分店經理:“任何商品都絕不能讓他們的價格比我們的低。”

而凱·馬特卻不能降得更低,隻好示弱,這場戰爭的獲勝方是沃爾瑪。

二十幾歲的創業者利用這樣的競爭方式不僅容易取勝,而且易形成良性循環,在壓製對手的同時會從中找到對手的弱點,也可以以對手為鑒,讓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從而讓自己的公司倚仗自己的長處發展、壯大,成為該行業的佼佼者。

不要吃獨食,讓別人也賺錢

生意場上,獨木不成林,合作是必然。二十幾歲時剛剛賺到一點錢,別吃獨食,讓別人也賺到錢,其實這也方便了自己。

深圳有一個農村來的婦女,她沒什麼文化,剛到深圳時隻能給人當保姆,攢了點錢後就在街邊擺攤賣膠卷,一個膠卷賺一角。她認死理,一個膠卷永遠隻賺一角。現在她開了一家攝影器材店,生意越做越大,還是一個膠卷賺一角,市場上一個柯達膠卷賣23元,她賣16元1角,批發量大得驚人,深圳搞攝影的沒有不知道她的。外地人的錢包丟在她那兒了,她花了很多長途電話費才找到失主;有時候算錯賬多收了人家的錢,她心急火燎地找到人家還錢。聽起來像傻子,可她賺的錢很多,在深圳,再厲害的攝影器材商,也得乖乖地去她那兒拿貨。

別人嚐到甜頭,自然會繼續和你合作。若你一心想謀利,別人得不到任何好處,怎麼還會和你來往?沒有了來往,沒有了合作方,還談什麼賺錢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深刻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在一個小鎮上,有兩個富翁先後去世了。一個富翁下葬時,大家都去送行,而另外一個的葬禮卻冷冷清清。

一個外地人正好路過這裏,看了兩個人的葬禮後感慨地說:“一個人生前的好壞從死後也能看出來。”

小鎮上的一個老先生笑了,說:“先生,那你認為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呢?”

外地人說:“這還用問,自然是大家都去送行的那個是好人了。”

老先生說:“這要看好壞的標準怎麼定了。大家都去送的那個富翁花天酒地,吃喝嫖賭都幹,可是大家都從他手中得到過好處,他照顧過大家的生意,大家都從他那裏賺到了錢,我也拿到過他給我的很多小費;而另一個富翁呢,雖然富有,可從來不亂花錢,自己很節儉,吃飯、穿衣都很小氣,連擦皮鞋的小販都賺不到他的錢,誰能說他好呢?誰還會去送他呢?”

做生意最講究人氣,門庭若市就是旺鋪,就能發財。因此,讓別人也賺到錢,實則是樹名頭、立威信、結人緣的好辦法,有了上述這些條件,何愁沒有生意上門?

二十幾歲不走尋常路,以反常方式取勝

競爭的方法有很多種。在多種多樣的競爭方法中,不按常理出牌的競爭,則更容易使對手防不勝防。

在美國,電報業最興盛之時,老範德比經營的西聯電報公司處於壟斷地位。

老範德比去世之後,古爾德花100萬美元開了一條新電報線路,成立了太平大西洋電報公司。小範德比意識到了古爾德對自己的威脅,決定收購太平大西洋電報公司,如此,就能使自己仍處於壟斷地位。他馬上派人與古爾德談判,結果以500萬美元買下了太平大西洋電報公司,太平大西洋公司人員設備全部轉入西聯。艾克特是古爾德的好友,因為有技術,進西聯後,擔任該公司的總工程師。小範德比對這一次成功的收購十分滿意,他不僅增強了實力,還引進了一員虎將。過了一段時間,愛迪生又發明了四重發報機,使用這種發報機,效率要比原來提高一倍以上,如此一來,西聯小範德比決定買下這項專利。他派艾克特與愛迪生談判,讓艾克特以低於5萬美元的價格收買。他認為這次他同樣會穩操勝券,因為電報市場是他一人壟斷著。

然而,艾克特雖在西聯擔任總工程師,卻是古爾德的內線,他及時將進展告訴古爾德。有一天,古爾德請愛迪生到他的家裏,以高薪聘請愛迪生去美聯。

愛迪生本是個科學家,根本不懂生意經,覺得美聯比西聯的條件優厚得多,也就答應了。現在,古爾德決定向小範德比攤牌,要挾小範德比說要撤走艾克特。失去了愛迪生的四重發報機,若再失去艾克特,西聯將會一片黑暗,無奈之下,小範德比隻好同意美聯與西聯合並,由古爾德任總經理。

古爾德為了得到西聯可謂費盡心機,直到老範德比去世,才能稍稍有所動作,成立太平大西洋公司,當然,當時電報公司是賺錢的,而古爾德卻絕非想從電報的營業中賺錢,他得將西聯電報公司賺到手,太平大西洋電報公司不過是他拋下的一個誘餌,小範德比果然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