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二十幾歲,學好經濟學,才能比別人更勝一籌
20歲以前的你,錢是父母賺父母給,自己的所謂理財頂多不過是該將零花錢用於買零食還是買漫畫之間的選擇。可是,走出校園的你,開始自己賺錢自己花,你會有家庭有孩子,要負擔車子、房子、柴米油鹽,漸漸老去的父母需要你贍養……各項大大小小的支出接踵而來,你需要越多越好的資金,你需要理財需要投資——而這些,都與經濟學脫不了關係。
從年輕走向成熟,不能不學習經濟學
在大學裏,經濟類專業是最熱門的,非高分者不能進。如果大學期間沒有機會讀經濟學,研究生階段再也不能錯過,於是跨專業考經濟學研究生成為熱門。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滿眼盡是財經新聞、股票行情;經濟學家們經常被邀為政府的座上賓,對國家經濟政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圖書大廈裏,經濟學讀物被擺在顯著的位置,有給孩子讀的《小書包裏的經濟學》,有專為女性讀者準備的《女人眼中的經濟學》、《愛情經濟學》,也有妙趣橫生的《牛奶可樂經濟學》、《巧克力經濟學》,當然,還有更多的《人人都愛經濟學》、《每天讀點經濟學》……生活在當下,如果不懂一點經濟學,不知道需求、供給、GDP、CPI、股票指數、個人所得稅,你就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世外,無法與世界接軌。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或許還是習慣性地認為經濟學是胡子花白的老教授在滿黑板的曲線與公式之間演算著生澀難懂的生產與成本模型,研究一些與我們毫不相關的經濟問題。
那麼,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經濟學的曆史很短,隻有200多年。1776年,一位叫亞當·斯密的英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稱的《國富論》,這本書是公認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是近代政治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亞當·斯密也因此被譽為“經濟學之父”。
在此之前,未成型的經濟學起源於西方的思想家對當時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發表見解,形成的某種經濟思想。由於當時並沒有形成係統的經濟思想,該學科常常與這些思想家們的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
可以說,經濟學誕生之初,就與社會經濟生活脫不了關係,給人們提供一種認識世界、分析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正如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評價的:“這就是經濟學,它是研究人類一般事物的學問。”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處於從年輕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剛剛走出象牙塔的我們,對於這個社會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對於人生還需要更理性的思考,甚至更具體一點看,對於自己口袋裏的錢,我們奇怪為什麼總是入不敷出……這些問題,都需要經濟學來為我們一一解答。二十幾歲的我們應當開始明白,經濟學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間。
1.這個世界是由經濟原理支配的
毫不誇張地說,經濟原理是支撐整個社會最為重要的基石。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經濟史,是維持並獲得更多物質條件的挑戰和應戰的曆史。經濟問題或許會表現為政治、外交等問題,但表麵上看起來是政治的曆史事件,其核心歸根結底起源於經濟利益。可以說,經濟是支配世界的原動力,從前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會如此。
2.經濟學關係我們的錢袋子
哪怕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也會很自然地將“經濟”與“銀行”、“投資”、“理財”這類名詞對應起來。的確,經濟學就是與每一分錢息息相關的學科。
20歲以前的你,錢是父母賺父母給,自己的所謂理財也頂多不過是該將零花錢用於買零食還是買漫畫之間的選擇。可是,走出校園的你,開始自己賺錢自己花,你會有家庭有孩子,要負擔車子、房子、柴米油鹽,漸漸老去的父母需要你贍養……各項大大小小的支出接踵而來。你需要越多越好的資金,你需要理財需要投資——而這些,都與經濟學脫不了關係。
或許你已經在不懂經濟學的情況下摸索出了自己的理財方式,或許你在同事朋友的指點下投資股票照樣能小賺一筆……似乎即便不學經濟學你同樣過得很好,可是,如果學好經濟學能讓你過得更科學更好呢?再想遠一些,現在的你或許過得尚且不錯,但30歲、40歲以及更遠的將來呢?二十幾歲學好經濟學,二十幾歲以後的未來才能無憂。
3.學好經濟學,讓我們生活得更智慧
你或許還是認為隻有教授或生意人才需要經濟常識,那你就錯了。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帶上密友去相親,結果促成了密友的一段姻緣。
在考研與就業的無奈選擇中,不知何去何從。
懊悔於曾經荒廢的美好時光,不能自拔。
忘了帶錢,樓下的小販不允許你先帶走西瓜再把錢送來。
……
為什麼你被密友取代?為什麼你會迷茫?後悔有用嗎?小販為什麼如此不信任你?經濟學都能為你揭開這些謎底:你不懂得你和密友各自的比較優勢;你沒有算清楚考研和就業的機會成本;你不知道過去的事情覆水難收,屬於沉沒成本;你不清楚小販和你在進行一次性博弈。
經濟學就是這樣簡單而有趣。隻要你願意用生活的眼光看經濟,你就能夠享受到經濟學的魔法給你帶來的人生饋贈。我們應該意識到,越是年輕的時候學習經濟常識,越能迅速獲得和利用人生的智慧。
用“經濟人”的理性看象牙塔外的生活
二十幾歲的你走出校園,開始融入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需要思考的問題越來越多:
為什麼國家的宏觀經濟和我們每一個個人息息相關?
為什麼我們口袋裏的錢總被商家的鬼把戲騙走?
為什麼明明賺得不算少,卻“月月賺錢月月光”?
為什麼混跡職場頗多艱辛卻總是不盡人意?
為什麼理想中純真的愛情總是難尋?
……
如果你懂經濟學,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了——不是指你在大學修過生澀難懂的經濟學專業,而是懂得基於現實的經濟學常識。
二十幾歲的我們剛剛走出象牙塔,對校園以外的複雜現實還很陌生。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借經濟學的眼光和方法來幫助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讓一切事物更加本質也更加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的麵前。正如經濟學家所一貫堅持的一樣,用理性來對待一切的問題,會讓我們更加“智慧”地認識生活。
對經濟學稍有些了解的人,應該知道經濟學最根本的假設——理性經濟人。理性經濟人又稱作“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
正如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段話所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在經濟學家的眼裏,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滿足的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