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十幾歲,智慧理財,管好自己的錢袋子(1 / 3)

第四章 二十幾歲,智慧理財,管好自己的錢袋子

中國一直以來就是個崇尚節儉的國家,“艱苦奮鬥”是流行多年、至今不衰的口號。然而,和以往因物質匱乏而被迫節衣縮食不同,“新節儉主義”主張在不壓抑自身必要消費需求的前提下,摒棄無謂的鋪張浪費,扔掉多餘、繁瑣的部分,過精致、純粹而簡單的生活。

新節儉主義的誕生象征著一個全新消費時代的來臨,代表的是一種返璞歸真、更加明朗而積極的生活方式。這群人一切以“需要”為目的購買,絕不盲目追逐品牌和附庸高雅。

二十幾歲不理財,三十幾歲以後如何過上富足的日子

有理財專家曾做過一個研究:如果按照65歲退休,你每年拿出2000元投資,按年投資報酬率為15%算,那麼從不同的年齡開始,你到最後所能獲得的財富將如下表所示:

開始投資的年齡 在退休時所能得到的錢

20歲 8247794元

25歲 4093907元

30歲 2028689元

35歲 1001914元

40歲 491424元

45歲 237620元

50歲 111435元

55歲 48699元

60歲 13603元

如表所示,你從20歲開始,利用複利效應,那麼到45年後,你就有八百多萬元。如果你從25歲開始投資理財,40年後,你的財產就可以達到四百多萬元。可是你越晚理財,你最後所得到的錢越少。

初出茅廬,剛涉職場,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初入社會,收入不高,根本存不下錢,況且,大多還未成家立業,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愁”的日子,認為理財沒有太大的必要。但看過上麵這個研究結果,你應該開始意識到,理財最應該從年輕時做起,而且越早理財越好,即便是很少量的錢,在很多年以後或許將產生巨大的作用。

你或許還是會有疑問,理財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了平衡收支?為了收入增加?還是為了防範意外事件和風險?

每個人可能都會說出很多答案,也可能有人一個也說不出來。可是,從根本上講,理財隻有兩個目的——財富的保值和增值。

1.理財是為了財富的保值

這是理財的初級目的。在當今社會,你省錢存錢,看起來沒什麼風險,但仍無法避免地要遭受一部分隱形損失,那就是通貨膨脹造成的貨幣貶值。無論你的錢是放在手裏,還是存在銀行,都無法幫你規避這部分損失。不要認為通貨膨脹率不是很高,你的積蓄基本上是安全的。以2007年為例,北京民生銀行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4.41%,而這年的通貨膨脹率平均達到了4.8%,若不考慮利息稅,實際利率就為4.41%-4.48%=-0.07%,也就是說,你的錢實際上貶值了0.07%,錢就這樣在無形中遭受損失了。可能,這些數字在小錢上體現並不明顯,100元,1000元,10000元,根本造不成什麼影響。錢越多,損失越大,且年複一年地累計,小錢也能越滾越大。

所以,不能隻把錢放在手裏或存在銀行裏,那不是真正的理財,它們會消耗你的財富。正確的理財要更好更高效地運用你的資產,首先能夠幫你把財產“保值”。

2.理財是為了財富的增值

這是理財的高級目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普遍產生了對富裕生活的追求,而不再滿足於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財產能盡快增值,這就需要通過理財來實現願望。例如,如果你月收入2500元,那麼每年從中拿出1000元做投資(也就是每個月拿出不到100元錢),若年投資回報率為10%,以複利來計算,20年後,總共為64000元,無形中,你就多了63000元,財產得到了較大增值。

生活中,理財的這兩個目的往往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或者應該更準確的說,明智地理財,不隻是為了使你的財產保值,更重要的是要使它增值。二十幾歲的你不能再猶豫或對理財完全不感興趣,投資理財越早越好,二十幾歲不理財,三十幾歲以後如何過上富足的日子?

智慧小品:理財金言

1.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2.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現在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

3.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不做大手大腳的“啃老族”

有這樣一個謎語,謎麵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你是不是已經猜到了?對,謎底就是我們毫不陌生的新興族群:啃老族。

所謂啃老族,就是大學畢業後,到了就業年齡,卻仍依賴父母的年輕人。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一般在23~30歲之間,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社會學家稱這一群人為“新失業群體”。據有關專家統計,在城市裏,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

中華名族一直有著“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一種投資,到達一定階段後就可以收到回報。但隨著就業壓力增大,以及獨生子女逐漸成年,“啃老族”的隊伍在擴大。

“啃老族”已經成為年輕人從“家庭寶貝”踏入社會的特殊的過渡階段,但這畢竟隻是一個過渡階段,每個人都應當盡量縮短或者避免這一過渡階段,練就迅速融入社會的適應力。畢竟,長時間“啃老”,給父母造成了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將使你離社會就業群體越來越遠。

二十幾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父母不可能是我們永遠的經濟後盾。要告別“啃老”生活,實現經濟上的獨立,我們需要做的是找一份自力更生的工作,並合理規範自己的開銷,學會投資,為自己和父母的生活爭取更多的收入。大手大腳慣了的“啃老族”們應當開始學會規劃自身的消費,要邁向成熟與獨立,先從經濟上的成熟和獨立開始。

為了更好地改進自身的消費行為,“啃老族”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改進:

1.考慮所買東西的使用價值。有很多消費都是在一定誘惑下衝動性地進行了購買。看一看你的儲物櫃裏,是不是已經買了很多根本無用的商品?將它們收拾出來,看看能不能通過網上的或現實中的二手市場賣出,既讓對你無用的商品在他人手中實現使用價值,也為自己換得一筆財富。當你將堆積如山的衝動性消費品賣出後,你或許會漸漸明白,什麼東西是自己平時愛買又完全沒太大用處的,那麼,在下一次再處在促銷現場的時候,你會多一分理智,想清楚:“這件東西我真的有買的必要嗎?”

2.選擇最有利的購買時機。買東西的時候,我們多動一下腦筋,便可以發現,購買的時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商品價格的漲跌一般也有一定的季節性規律,對商品價格的未來走勢,誰也不可能預期得絕對準確,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可以進行判斷,大概預測其未來漲跌情況的概率和幅度,從而對購買的時間作出決策。

3.選擇合適的付款方式。賣家也會提供多種購買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如果是分期付款,最直接的問題是銀行按揭到底貸多少年,獲得的利益和支出的利息比最理想,這個問題的計算稍微複雜一些,要考慮怎麼使支付的利息總數最低,而又不太多地影響你的生活計劃。分期付款的壓力既是前進的動力,也會給自己的生活增加艱難的程度,但要看看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住這種壓力。

4.考慮性價比。買東西還要考慮性價比是否合算,要盡量用最低的價格買最棒的產品。商品對自己的用處、使用年限和商品的性能、服務、品牌、價格等。這牽涉到很多數據,以及在這些數據基礎上選擇最優方案的問題。從對商品的性能價格之間的比較,到作出購買決策的過程,實際上是人在頭腦中進行的一個很複雜的計算過程。你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數學頭腦,但要有“斤斤計較”的理財意識。

有人說,懂得規劃自己消費的人,才是懂得規劃自己人生的人。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告別“啃老”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當然,我們說告別“啃老”是指不再依賴父母的金錢援助,而不是斷絕與父母的聯係。我們在需要購買重要物品,尤其是昂貴物品時,最好與父母、兄長商量,讓他們給我們理性的分析與建議,算一算該不該買。久而久之,我們也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成熟消費觀和價值觀,告別“啃老”的生活。

智慧小品:緣何“啃老”

1.追求夢想: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理想才能滿足自己需要,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2.喪失自信:因工作經曆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麵對就業。

3.自閉: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自閉性格使得長大後不願走出社會與人交往接觸。

4.家庭溺愛: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隻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高學曆卻不懂為自己的將來打算,遂成米蟲的心態。

告別“月光族”生活

小梁在市區一家公司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但是至今沒有積蓄。她每月算起自己的花費都是一塌糊塗。“這個月和姐妹們逛了幾次街,買了點化妝品,其他的想不起來買什麼了,不知不覺工資就全花完了。”小梁為了方便辦了幾張信用卡,埋單時是瀟灑了,但接到銀行的催款單時,有時還要找父母“支援”。

一些進入適婚年齡的年輕人為了結婚買房甘當“房奴”,還有一些人計劃著“先買車後買房”,開著車子出去和朋友們玩時很瀟灑,做“車奴”倒也心甘情願。

越來越多的80後成了信用卡推銷的主要目標人群,也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月光族。

二十幾歲的你對於“月光族”這個詞一定不覺得陌生。所謂“月光族”,就是一到月底就把零用錢用光光、花光光的人。月光族一般都是年青一代,與父輩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不同,新時代的月光族喜歡追逐潮流,扮靚買靚衫,隻求吃得開心,穿得漂亮,想買就買。

如今,都市裏月光族隊伍越來越壯大。這群年輕人往往有著穩定且具有較高收入的工作,可因為生活無計劃,消費超出能力,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的生活,而不得不做起 “月光公主”或者“月光王子”。

其實我們也不是不想存錢。可是錢似乎永遠不夠用,手裏有三千塊錢,恨不能花五千塊,薪水漲五百,花銷就漲八百,簡直是無底洞。你或許也在疑問,為什麼總是缺錢呢?

對啊,為什麼總是在缺錢?明明卡裏的數字在發工資時總是讓人興奮,可沒過多久那4位數就變成了0。一個月30天左右的日子也不是很長,可怎麼總能將工資卡裏的錢花得分文不剩?

誰也不想一直月光下去,當一輩子的月光族。年輕的時候能夠成為月光族是因為覺得未來離自己還遙遠,蒼老也離自己很遙遠。80後的年輕人不再需要承受上一輩太多的負擔,每月把錢花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失業可能不經意就來襲,疾病也可能找上你,沒有存款你根本應付不來意外。從長遠的角度看,不節製花錢,你的生活就很不穩定。為了將來的幸福生活,月光族必須要學會自救。

專家提出,做到以下幾點,合理“開源節流”,摘去月光族的帽子並不難:

1.計劃經濟

對每月的薪水應該好好計劃,哪些地方需要支出,哪些地方需要節省,每月做到把工資的1/3或1/4固定納入個人儲蓄計劃,最好辦理零存整取。儲額雖占工資的小部分,但從長遠來算,一年下來就有一筆不小的資金。儲金不但可以用來添置一些大件物品,也可作為個人“充電”學習及旅遊等支出。另外每月可給自己做一份“個人財務明細表”,對於大額支出,超支的部分看看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在下月的支出中可作調整。

2.嚐試投資

在消費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投資意識,因為投資才是增值的最佳途徑。不妨根據個人的特點和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投資計劃,如股票、基金、收藏等。這樣的資金“分流”可以幫助你克製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始經驗不足時進行小額投資,以降低投資風險。

3.擇友而交

你的交際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的消費。多交些平時不亂花錢、有良好消費習慣的朋友,不要隻交以消費為時尚、以追逐名牌為麵子的朋友。不顧自己的實際消費能力而盲目攀比隻會導致“財政赤字”,應根據自己的收入和實際需要進行合理消費。

4.自我克製

年輕人大都喜歡逛街購物,一逛街便很難控製自己的消費欲望。因此在逛街前要先想好這次主要購買什麼和大概的花費,現金不要多帶,更不要隨意用卡消費,做到心中有數,不盲目購物,不買不實用或暫時用不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