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二十幾歲,自己當老板,創業實現夢想
可以說,無論是在生物演化、個人發展等領域,還是在國家、企業間的競爭中,“馬太效應”都普遍存在,但是這些競爭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的競爭。因此,如果你是弱者,別指望可以得到別人的同情,別像第三個仆人一樣以為主人會因為你貧窮而獎賞你。在當今的社會中,如果想要拿得更多,隻能把自己變成強者。
我們年輕,我們擁有創業的資本
20幾歲的年輕人,都是懷抱著激情和夢想的青年。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不樂意寄人籬下給人打工,而更願意自己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可以說,創業是每個想要大顯身手的年輕人藏在心裏的一個夢。我們積極進取,我們鬥誌昂揚,願意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在商業的戰場上一展抱負。對有些人來說,創業已經相當於心中的一次朝聖,途中會經曆高山大川,沼澤沙漠。要想到達目的地,必須曆經磨難,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時刻準備著的夢想之旅。
於是,許多人毅然辭去從事的工作,投入到創業的浪潮中。然而,前赴後繼的創業者中,無數充滿幻想的年輕人最終铩羽而歸。像比爾·蓋茨、李彥宏、俞敏洪這樣的成功創業者也因為其存在的稀缺性成為廣大創業者敬仰的偶像。
為什麼比爾·蓋茨他們能夠成功,而更多的人卻失敗了呢?因為創業畢竟不是容易的事,機會隻留給又準備的人。如果創業前沒有做足充分的準備,貿然辭職創業隻會注定空手而歸。
如果你能在準備創業之前請教請教經濟學家,他們一定會在如下幾個方麵給你提出建議:
1.考慮創業的時間成本。二十幾歲的年紀,最大的成本便是自己年輕的資本。如果你已經40歲或者60歲,即便你再有夢想、有規劃,對未來收益再有把握,除非擁有過人的勇氣;否則,難以輕易走入“創業”大流中。但是,所謂“光陰一去不複返”,我們的年齡注定是一去不回的“沉沒成本”。我們的年輕資本並不能由著我們肆意揮霍,今天要進入這個行業,明天又看中另有契機。待到40歲、60歲的時候,不再擁有青春的資本,收益也甚為微小。
2.創業的機會成本。不僅僅年齡是你創業的成本,當你選擇創業的時候,你所放棄的其餘的工作機會都成了你選擇創業的機會成本。如果你已經擁有穩定且收入可觀的工作,你選擇創業的機會成本一定很大,因為如果你一旦失敗,便連之前擁有的工作都化為泡影。而如果你決定創業前從事的工作本身就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如果創業成功,你會獲得遠遠大於成本的收益,而哪怕失敗了,也並沒有損失得太嚴重。上述提到的比爾·蓋茨等成功創業者,他們在創業後的收益正是遠遠大於他們或繼續讀書或從事其他工作的收益,那麼,說明他們在選擇創業與否的時候,對機會成本作出了正確的估計。
另外,經濟學家還提醒每一名決定嚐試創業的年輕人,應當注意使用自己的已有資源,讓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化的利益。
對於大學生而言,我們應當注意使用的資源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
1.大學課堂、大學圖書館與大學社團
如果你是象牙塔中的學生,那麼恭喜你,你擁有大學校園裏的優厚資源。大學中的圖書館、創業社團等,為每一名年輕創業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們通過課堂學習掌握行業專業知識,在大學圖書館中閱讀創業指導方麵的報刊和圖書,在大學社團活動能鍛煉各種綜合能力,為創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和時間基礎。當然,即便你已經大學畢業,你還是有很多途徑與大學中的同齡人打交道、獲得資源的。
2.媒體資訊
媒體資訊包括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等多方麵。紙媒中,人才類、經濟類媒體是首要選擇。例如,較專業的《21世紀經濟報道》、《IT經理人世界》等。網絡媒體也是不可忽視的資源,管理類、人才類、專業創業類網站是必要選擇,如《中國營銷傳播網》、《中華英才網》、《中華創業網》等。此外,從各地創業中心、創新服務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科技信息中心、知名的民營企業的網站等都可以獲取創業信息。
3.與商界人士廣泛交流
商業活動無處不在。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找有創業經驗的親朋好友交流,他們將給你最直接的創業技巧與經驗,許多時候這比看書本的收獲更多。你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拜訪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谘詢與你的創業項目有密切聯係的商業團體,不要覺得不可能,你的謙遜總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4.曲線創業
先就業、再創業是很多學生的選擇。畢業後,由於自己各方麵閱曆和經驗都不夠,能夠到實體單位鍛煉幾年,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再創業也不遲。先就業、再創業的學生所從事的創業項目通常也是在過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觸的。而在準備創業的過程中,你可以利用與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獲得更多的來自市場的創業知識。
創業艱難,但正因為創業艱難,我們在巨大的成本付出後,才能夠更加感覺到其無窮的收益。隻要我們在創業前做足思想的和現實的準備,我們也可以像“李彥宏”們一樣,通過創業來實現夢想,實現人生的輝煌!
智慧小品: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創業成功者具有以下幾種明顯特質
1.自願降低消費水準,辛勤工作、嚴於律己、樂於犧牲。
2.他們通常過著有利於財富積累的生活,善於將時間、金錢做高效率分配,以利財產積累。
3.他們有強迫性儲蓄與投資習慣,靠自己的力量積累財富,他們相信財富穩定比炫耀地位更重要。
4.不接受父母的資助。
5.他們一直住在同一個地方,並且通常是住在鄰居都比他們窮得多的地方;子女長大後能經濟獨立;他們結婚一次便可白頭到老。
6.善於掌握市場契機。
7.選對職業。
賺得多,才能賺得越來越多
一位主人在遠行之前,將仆人們叫到一起,把財產委托他們保管。
主人根據每個人的才幹,給了第一個仆人五個塔倫特(注:古羅馬貨幣單位),給第二個仆人兩個塔倫特,給第三個仆人一個塔倫特。
拿到五個塔倫特的仆人隨即把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個塔倫特。
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仆人也賺到了兩個塔倫特。
但是拿到一個塔倫特的仆人卻把主人的錢埋在土裏。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回來與他們算賬。
拿到五個塔倫特的仆人帶著另外五個塔倫來到主人麵前,說:“主人,您交給我五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五個。”
“做得好!你是一個對很多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仆人,帶著另外兩個塔倫特來了,他說:“主人,您交給我兩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兩個。”
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一些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很多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最後,拿到一個塔倫特的仆人來了,他說:“主人,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個強人,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我很害怕,於是把錢埋在了地裏。看那裏,那兒埋著你的錢。”
主人斥責他說:“又懶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獲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那麼你就應該把錢存在銀行家那裏,讓我回來時能連本帶利地還給我。”
然後他轉身對其他仆人說:“奪下他的一個塔倫特,交給那個賺了五個塔倫特的人。”
這則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的故事成了經濟學重要的原理“馬太效應”的最初來源。
有人將“馬太效應”可以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在人類資源分配上,《馬太福音》所預言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現象十分明顯:富人享有更多資源——金錢、榮譽以及地位,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
“馬太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隨時發生著效力: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結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往往一直孤獨;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拋頭露麵的機會,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討人喜歡,因而他們的機會比一般人多;如果一個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學曆的環境裏工作和生活。
金錢方麵亦是如此,如果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本錢比別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裏的大莊家可以興風起浪,而小額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資本雄厚的企業可以盡情使用各種營銷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而小企業隻能在夾縫裏生存。
年輕人剛剛進入社會時,沒有太多的經驗基礎。但我們為了進一步深造、累積財富潛力,需要在年輕的時候吃更多的苦。無論從人脈、資金還是閱曆、經驗方麵,都要從零開始,在最短時間內累積可供未來增值的原始資源。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必須重視積累,但必須是有利的積累。20幾歲的年輕人往往還帶著浮躁的性格特征,初踏入社會便太過心急,一畢業就從事期貨、股票等高風險的投資活動,甚至不惜向父母、親友借貸大筆資金。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一旦血本無歸,就得比別人多奮鬥好幾年,不僅沒有積累,甚至陷入“負積累”的惡性循環。
可以說,無論是在生物演化、個人發展等領域,還是在國家、企業間的競爭中,“馬太效應”都普遍存在。所以,你也應當明白,如果你是弱者,別指望可以得到別人的同情,別像第三個仆人一樣以為主人會因為你貧窮而獎賞你;而你想要拿得更多,那麼,先把自己變成強者吧!
智慧小品:“馬太效應”——從成功走向成功的捷徑
‘馬太效應’中所謂‘強’與‘強弱’,就是指其可掌握和使用的資源及其多與寡,更多的資源首先表現為更強的能力,更多的資源也意味著優勢地位。”
“資源是做某事所必須依靠的某些條件。擁有了資源並充分認識它、利用它,這些資源才可能為你服務,必須使他人承認你的‘資源’的價值。”
“‘資源就是不夠’這相同的一道枷鎖把大部分成年人鎖在他們現實生活的發射台上。”
……
從投資人手裏“搶”錢
1999年的10月到12月,李彥宏整天開車在舊金山沙山路(美國西部的風險投資集中地)走門串戶,尋找合適的投資人。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國、網絡”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賣點。因此,李彥宏、徐勇把創辦中文搜索引擎的想法一經拋出,便引來了好幾家風投公司追著投錢。但在送上門的美元麵前,李彥宏的前提就是要求投資者對搜索引擎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在中國內地,因為投資方不能持續支持而垮掉的項目並不少,其中有些項目回過頭來看,的確有著不錯的前景,關鍵就是沒堅持到最後。
千挑萬選之後,李彥宏和徐勇最終和Peninsu La Capltal(半島基金)和Integrlty Partners兩家投資商達成了協議。據說,協議的達成完全是因為李彥宏的一句話。
一位投資人問李彥宏:“你多長時間能夠把這個搜索引擎做出來?”李彥宏想了想,說:“需要6個月。”
“多給你錢,你能不能做得更快些呢?”
對一般人來說,隻要能拿到投資,對於投資人的要求,往往想都不想就答應,更何況是增加投資。但李彥宏卻果斷地拒絕了對方的提議,表示自己必須要進行認真的思考。雖然事實上,李彥宏承諾6個月的工作量,4個月就作出來了。
本來李彥宏想融資100萬美元,而充滿信心的風投們卻又追加了20萬美元的投資,執意給了120萬,占百度25%的股份。
隨著後來百度的贏利與上市的驕人戰績,這一筆風險投資可以說是這兩家投資機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次投資。
李彥宏的融資經曆讓我們看到投資者在選擇合作夥伴時誠信和技術是最重要的。百度屬於第一代互聯網的末期,而與李彥宏一起成功的互聯網精英們還有很多,這些財富精英們經曆了第一次互聯網的熱潮,又開始用賺到的錢自己做投資者,準備向第二代互聯網進軍。在這樣一個新興的投資人群體中,許多都曾是上一輪互聯網創業大潮中湧現出的成功創業人士,如攜程網的創始人沈南鵬、e龍的創始人唐越、金融界的原CEO寧君、新浪前CEO林欣禾等。
作為創業者,內心湧蕩的衝動和熱烈是無形之手,推動著我們希望立刻去實現它並開創自己的事業。然而,眼下的你卻可能一貧如洗,這時候,一筆可觀而豐厚的啟動資金會像天使的光環一般照亮前程。為什麼不去抓到它呢?
從在經濟學上看,這其實是一個經典的囚徒困境:在無限的創業欲望和有限的現實條件之間,有一道深深的鴻溝。它糾纏著我們的大腦,撕裂了我們還不夠堅強的意誌以及完全沒有經受過磨煉的判斷力。然而,這卻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要經曆的深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