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二十幾歲,愛情不隻是浪漫2(1 / 3)

第八章 二十幾歲,愛情不隻是浪漫2

智慧小品:一名男生的“戀愛賬單”

星期一:白天很忙,晚飯也沒空一起吃。晚上從城市的兩頭打車到一個酒吧見了一麵,花費60元。

星期二:午休時間給她打個電話,說了半小時情話,每分鍾4毛錢,一共12元錢。晚上有事,沒見麵。

星期三:想起她說喜歡那個SWATCH的手表,下班後去買來送她。付出340元,得到她的開心和一個吻。

星期四:晚上在咖啡廳見麵,吃西餐、喝咖啡,溫馨而浪漫後付出120元。

星期五:下班後一起逛街,晚餐日本料理60元。之後陪她買了一條裙子,一雙涼鞋,一瓶美白乳液,她隻要我送她那條裙子,價值198元。

星期六:昨晚後來和她吵架了,今天道歉並約她出來去意大利餐廳吃飯,200元的晚餐當然好吃,之後還去看了一場80元的電影。

星期天:騎車到郊外,租車花費50元,回來有點累,她提議去吃哈根達斯,“愛她就請她吃哈根達斯”的冰激淩讓我用128元證明了我的愛。

天下沒有免費的性事

美國某網站做過這樣的調查:如果上帝給你的時間是每天25個小時,那麼你將會利用這多出的1個小時做什麼呢?

90%的男人和65%的女人給出了同樣的回答:做愛。

類似的研究還表明,性快感是僅次於毒品提供的生理快感。

從上述研究調查我們不難推論,性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分。而談及“性”,大多數人都會本能地覺得性行為關乎愛情,是衝動與瘋狂的代名詞。然而,經濟學家卻認為,性也是人類理性的實現。性行為是一種珍貴的稀缺資源,是以性別作為成本而產生的交易,這成本能創造多大的價值和效益,或者倒賠,取決於人的理性選擇。

波茨納說,性是人類理性的實現。有人進而解釋說:如果我知道茱迪?福斯特染上了艾滋病,那麼不管我多麼仰慕她,也不會跟她上床,這事風險太大。這說明做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行為,有需求,有供應,有風險,有收益,還要計算投入產出比。

在決定性選擇之前,性愛雙方往往會對性行為的成本作出理性的思考:是否能預見並能負擔起這些成本,或者換句話說,就是考慮性行為的後果;還要考慮使用減少負麵結果的手段,例如,安全套,避免意外懷孕和感染性病、艾滋病。

正如經濟學的經典名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經濟學家同樣認為世間沒有免費的性事。做愛是參與者充分合作才能產生“效應”的人生體驗,要達到理想境界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一是雙方不能逃避其應負的責任;二是彼此都要明白身兼施受雙重角色。就是說,性行為的夥伴都在追求同一目標,這種特性使性愛和一般日常活動尤其是商業交易有所不同。

有一句被經濟學家廣為傳播的話:對體製內的交易雙方來說,性像一塊永遠嚼在口裏的口香糖,它的好處是隨時有東西讓你咬,不至於空虛,不至於閑得牙疼;缺點是越嚼越無味,牛皮糖嚼成牛皮鞋墊,到最後就成了一種純粹的習慣。“七年之癢”的說法,不僅說明交易雙方對單一產品、無差別服務的厭倦,也證明了性資源使用中的邊際效用遞減:最開始拉拉手精神抖擻,親一下渾身顫抖,到後來拉得越多、親得越多,就越沒有吸引力。

另外,婚姻中的性行為具有更多的優勢,即少了更多的成本。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認為婚姻的意義就在於“合法使用對方的性器官”;我國經濟學者薛兆豐說婚姻是“終生批發的期貨合同”。

無論是愛情、婚姻,甚至是性,人們總是習慣於認為這些都是純潔而神聖的。然而,經濟學家卻習慣於以“世俗卻理性”的眼光“赤裸裸”地分析社會現象中的各種關係。不過,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經濟學原理永遠隻能去解釋生活現象,卻永遠無法來決定生活。用經濟學來分析,隻是為了讓我們更理性、更客觀地看待各類社會現象,以更清晰的思路解決問題,消除煩惱。

智慧小品:性之經濟學

1.邊際效用遞減原理。美國的一個研究表明:不論一個男人起先多麼喜歡一個女人,和她連續做愛十五次之後,他的“性”趣就會開始減弱。用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解釋,如果一天中性愛次數過多,每增加一次,增加的享受都會少於上一次,連續多次之後,恐怕會成為一種負擔,也就是負效用了。

2.性滿足價值折舊。男女作為性客體的價值,即給異性伴侶帶來性滿足的價值,成年以後基本上是在不斷下降的,這相當於經濟學上所說的折舊。男性性客體的價值折舊基本上是線性的,在出現重大疾病之後出現下降拐點。女性性客體的價值的折舊相對男性較快,且是非線性的,在非處女化、結婚、生育三個時間點呈現巨大的下降拐點。

3.等價交換原理的缺失。按照前麵的分析,如果我們按照等價交換原理,尋找與自己性價值一致的性伴侶,則每過幾年就要更換性伴侶。由於價值與欲望的背離,與自身性客體價值相當的性伴侶並不能滿足欲望,這就造成了男女雙方均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很難發現按照性客體價值等價交換原理進行婚配的規律。

失戀,可以不痛苦

《十年》陳奕迅: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隻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情人最後難免淪為朋友。

《安靜》周傑倫:我真的沒有天份,安靜的沒這麼快,我會學著放棄你,是因為我太愛你。

《分手快樂》梁靜茹:分手快樂,請你快樂,揮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

《比我幸福》陳曉東:請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費我狼狽退出,再痛也不說苦,愛不用抱歉來彌補,至少我能成全你的追逐。

《失戀萬歲》蘇慧倫:有沒有他沒所謂,解不解渴有所謂,有時情人不如一杯熱咖啡。有沒有愛沒所謂,痛不痛快有所謂,隻要我明天還會有人追 。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迪克牛仔: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當愛情已經桑田滄海,是否還有勇氣去愛。

……

失戀療傷歌曲的長盛不衰足以說明這世上有多少失戀者在借音樂尋求失戀後的安慰與共鳴。每一段戀情開始都是美好的,但不是每一段美好的愛情都能收獲幸福的結局。愛情的路上百轉千回,失戀總是常常伴於愛情左右,到頭來,或許還是孤單一人。痛過哭過,我們在失戀中成熟與成長。在不理智的感情中,或許我們可以試試以經濟學的理性來看待:失戀是什麼?

1.失戀好比失業

失業分兩種:自願失業與非自願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