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二十幾歲,經濟學標尺量度人情冷暖
“麵子”直接體現的是一種精神收益,而不是物質收益。某人很有錢,有錢本身會帶給他“麵子”,但這裏“麵子”是指由其物質財富而衍生的精神收益,並不是指物質財富本身。
中國人就是這樣的“好麵子”
“麵子”是豐富的中文詞彙裏一個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於讓人熟視無睹。即便你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類,有過叛逆有過張揚,但隻要你是禮儀之邦的傳人,你都不得不承認我們骨子裏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培養。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中國人的“麵子”學問幾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人所共知。麵子是中國人人際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許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愛麵子。從“給麵子”、“留麵子”、“死要麵子,活受罪”,到“打狗還看主人麵”、“不看僧麵看佛麵”,以至於有人說,不了解麵子,就不能了解中國人。
那麼,到底什麼是“麵子”呢?所謂“麵子”,其實就是別人對你的評價。“麵子”的實質是本我人格的外在化表現。從經濟學角度看,“麵子”屬於精神產品的範疇。人們“麵子”的實質是一個人對精神產品消費效用的偏好。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本質屬於一個人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這種評價對個人而言,更多體現為一種心理滿足。“麵子”直接體現的是一種精神收益,而不是物質收益。某人很有錢,有錢本身會帶給他“麵子”,但這裏“麵子”是指由其物質財富而衍生的精神收益,並不是指物質財富本身。
人們為什麼喜歡“麵子”呢?
首先,因為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這裏的效用最大化是指一個人一生總效用的最大化。而一個人的總效用水平來自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兩個方麵,是消費物質產品效用與消費精神產品效用之和。“麵子”本身就是精神產品,所以,有了“麵子”,也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精神收益,從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生活總效用水平。
其次,“麵子”也會產生間接經濟價值。“麵子”是一個人的“品牌”和形象。和一般人相比,人們更樂於和有“麵子”的人打交道和進行各種交易。在這種情況下,有“麵子”的人就比一般人有著更多的謀利機會,並且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較大。所以,從長遠看,“麵子”本身也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是為一個人帶來物質收益的重要保證。
一般而言,人們喜歡“麵子”的程度是有差異的,這主要取決於其效用偏好結構。有些人注重物質性收益,有些人注重精神性收益;有些人偏好生理需求的滿足,而有些人偏好內心感受的體驗;有些人多考慮個人實際感覺,而有些人多考慮社會評價。生活在世界中的人,每個人的效用偏好結構都是不同的。
但是,“麵子”對個體而言畢竟是一種約束,所以也就客觀上提高了個體利益向公共利益轉化的可能性和渠道。同時,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重視“麵子”,社會經濟運行會降低許多交易成本。一個人講“麵子”,會帶動一部分人講“麵子”,從而產生精神的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這將進一步直接和間接促進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
當然,“麵子”畢竟是“麵子”,不是“裏子”。“麵子”反映的是表麵現象,而“裏子”才是真實的本質。人麵前是一套遊戲規則,人背後是另一套遊戲規則,這種雙重規則會加重社會成員的決策成本和監督成本,不利於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其實,每一個人選擇是否“好麵子”,多大程度地“好麵子”,也都是出於經濟人理性考慮,看“好麵子”能為自己帶來多大的效用。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現代經濟學對人的研究也是建立在這種對人性承認的基礎之上的。經濟學家眼裏的人,都是理性人,他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隻是當理性遇上複雜的人際關係,對理性的認識有別便有了世俗和高尚之分。
智慧小品:日常常用禮節
1.注目禮
注目禮是比較莊重的禮節。其他如升國旗、受檢閱、受接見等場合,均應行注目禮。在隻有兩個人的場合,或雖有多人在場但隻有兩人存在某種關係的情況下,不宜使用注目禮。
2.打招呼
打招呼是與熟人相遇的一種簡單禮節。在路上、車上或其他公共場合遇到熟人,應當主動向對方打個招呼,也叫致意。
3.握手禮
握手禮通常是用來表示歡迎、歡送、見麵、相會、告辭,表示祝賀、感謝、慰問,表示和好、合作時使用的禮節。
4.鞠躬禮
鞠躬禮是比較隆重的禮節,在現代生活中,可以說是最重的禮節之一。主要用於喜慶、哀悼的儀式中,在正式社交場合也有使用。一般的鞠躬,為一鞠躬,可以微微一彎,也可以成45度。彎曲度數越大,禮節越重。
5.鼓掌禮
鼓掌禮是在公眾場合常用的一種較熱烈的禮節。歡迎客人時,上級來臨時,對演出表示歡迎、祝賀時,對演講、發言者表示讚同、致意時都常用鼓掌禮。
沒有不求回報的給予
國人向來比較講究禮節,且熱情好客,無論與陌生的還是熟悉的朋友一起吃飯,搶著埋單的那個總是中國人。而西方人則是習慣於不爭不搶,AA製,簡明了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你如果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許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因為文化的不同。
中國人熱情好客,總是客客氣氣的,而西方人比較實在,崇尚獨立。但如果再問,為什麼中國人的文化與西方人不同,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沒有什麼道理呢?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來了。文化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東西,用文化不同來回答中國人請客吃飯方式與西方人的不同,是在用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解釋另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這樣的回答很難讓人感到滿意。
如果你學過一點政治經濟學,你一定知道,作為上層建築的文化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也就是說,所謂由中西方文化決定的傳統習慣,歸根結底還是由經濟決定的。因此,我們不妨從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一下,為什麼中西方禮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其實,請客吃飯涉及的就是經濟學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即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付出了成本,就要得到預期的收益。
首先,中西方的“流動性”有差異。我們都知道,曆史上的中國社會以農業文明為特性,人群的流動性較差。因此,一個人請客埋單的時候,完全可以預期到被請的人日後也會請他,所以請客的人其實並不吃虧,大家輪著來就是了。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生活生存狀態相對穩定。埋單不過是一個輪流的程序而已。而在西方,海洋和商業文明使得人群的流動性更強,一個人今天在這個地方,明天就有可能到了另外一個地方。一個人請別人的客,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為了大家都不吃虧,彼此分攤,各人付各人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經濟學家認為,人人都是理性的,你今天付出成本為別人埋單,完全是能夠預期到未來的收益,即讓別人以後也為你埋單。當然,他為你埋單的不一定是一頓飯,而可能是幫你一個忙或者有更多其他的回報方式。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相互間的生存狀態越穩定,一個人為他人埋單的風險就越小,他被別人日後回報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風險就越大,回報的可能性也越小。
其次,中國人也不是一味地由一個人埋單。兩個人第一次在一塊兒吃飯,大家都搶著埋單。第二次大家雖然也是搶著付錢,可往往是上一次沒付錢的一方極力阻止另一方,或是受惠於對方的人將錢付上,而上次付錢的一方也就順勢將掏錢包的手放下,並客氣一番。這樣看來,中國人實際上實行的也是一種AA製,隻不過形式上不一樣,相對含蓄一些而已。
其實,不僅吃飯埋單如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碰到的種種問題都是如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尚往來”已經成為國人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正是明白禮儀間的“有來有往”,我們相信每一次的投入都會得到預期的收益。
你或許會質疑,在經濟學家眼裏,人與人之間都是赤裸裸的利益關係,是否經濟學家都不承認“慈善家”的存在呢?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慈善家,他們常常主動幫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渡過難關,如接濟身邊生活困難的人能夠生存,幫助那些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或者向社會公益事業進行捐獻等。這些行為在經濟學家的眼裏是一種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種高境界的理性。慈善家的付出,也許終生都不會得到受助者的回報,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麵增加了他們做人的道德砝碼。即提高了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和聲譽,而這種威望和聲譽,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是用金錢難以買到的財富。
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普天之下的人性都是相通的,中國人和西方人並沒有什麼兩樣,決定我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學上談的根本問題——利益。正是這樣,很多在文化、道德範疇內解釋不清的東西,如果你試著用經濟學進行分析,反而能夠豁然開朗。
智慧小品:關於“付出與回報”的名言佳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
若非一場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你付出最大代價的時候;同樣你也會學到最重要的東西。
從現在起,為未來經營人脈
有一個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在第一天上班的前一夜,父親把他拉到身邊,問他:“你知道在社會上立足的關鍵是什麼嗎?”
“是學曆嗎?”
“不對。”父親說。
“是知識嗎?”
“不對。”父親說。
“是能力嗎?”
“不對。”父親還是這句話。
“那是?”年輕人大惑不解地望著父親。
父親拍拍他的肩說道:“你記住了,是人際關係!”
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我們的身邊一定接觸到很多成功人士,他們或者是你的領導;或者和你差不多,但是資曆比你深厚;又或者是你通過朋友認識的某行業的精英等。或許很多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對成功人士有些許抵觸,覺得他們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貴人圈子,不會搭理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或者黃毛丫頭,所以也就不樂意和他們交往。
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身邊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是一筆寶貴的資源。用經濟學家的話說,人際關係能夠給人帶來效用。什麼是效用呢?效用是某一種物品給人帶來的滿足程度,如米飯能填飽肚子,是米飯給人的效用;衣服能給人禦寒,是衣服給人的效用。生活在社會中,人際關係幫你辦成個人不能辦成的事,能助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