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年)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有獨創性的、影響廣泛的思想家。在20世紀上半期,他的名字幾乎就是哲學的代名詞。

海德格爾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對哲學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表現出了在哲學上的早熟和天賦。在18歲的一天,海德格爾從一個鄉村牧師手中借到了一本題為《論存在在亞裏士多德那裏的多重含義》的書,立刻迷上了它。由此,便產生了20世紀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思想。這個讓年輕的海德格爾如此著迷的問題,就是“存在是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困擾了不知多少位哲學家,但海德格爾希望自己能給它一個解答。

1909年,海德格爾來到了弗萊堡大學學習神學。他馬上發現神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問,而哲學對他卻有無比強烈的吸引力。當時,胡塞爾的現象學正在學術界興起,海德格爾馬上對它產生了很濃的興趣。胡塞爾的兩卷本哲學巨著《邏輯研究》也成了他反複閱讀的案頭必備書。不久,海德格爾決定放棄神學學習,轉攻哲學。

在以後的日子裏,海德格爾大量閱讀了尼采、克爾凱戈爾、陀思妥耶夫斯基、謝林、黑格爾、狄爾泰等哲學家的著作;廣泛地了解了當時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在此過程中,海德格爾受到了李凱爾特、舍勒等人的影響,並完全接受了胡塞爾的現象學。1913年,海德格爾獲得了弗萊堡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做了母校的講師。

1916年4月,享有盛名的現象學哲學創始人胡塞爾來到弗萊堡大學擔任哲學講座教授。

這使海德格爾得以有和胡塞爾直接交流的機會,這對海德格爾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相互的學術交流中,他們兩人都得到了思想的發展,以至於胡塞爾說出了“現象學,這就是海德格爾和我”的話。

1925年冬,馬堡大學提名海德格爾擔任該校的教授,但教育部沒有批準,理由是他沒有正式的著作出版。於是,海德格爾便將他對存在的多年思考所得,選其中成熟的部分寫了出來,整理發表了。這就是使海德格爾一舉成名的、20世紀劃時代的哲學巨著——《存在與時間》。在這本書中,海德格爾較為係統地闡述了存在是什麼的問題,和存在與時間的關係問題。這本書在出版時有40多萬字,但隻是原寫作計劃的1/3。由於種種原因,後麵的部分沒有續補。但海德格爾宣稱他後來發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基本展現了他哲學思想的全貌。

由於這本書,海德格爾被視為現象學學派的發展者、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

隨著《存在與時間》的發表,海德格爾聲名大振。在胡塞爾的力薦下,1928年,海德格爾接替了老師,任弗萊堡大學哲學講座教授。在這段時間,海德格爾發表了一係列的著作和講演,對存在與時間的問題進行詮釋和展開。正在此時,海德格爾的政治生活中發生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