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貝爾,美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社會學家,批判社會學和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職務。曾參與創辦美國社會科學界名聞遐邇的刊物《公共利益》,並在美國知識精英普測中被評為當代美國影響力最大的著名學者。貝爾在戰後西方社會學、未來學和發達資本主義研究等領域內處於領先地位,他的思想深受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組合型的思想結構。主要學術著作有:《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今日資本主義》和《蜿蜒之路》等。
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貝爾首先闡述的是他的“圖畫人文化觀”。“圖畫人”就是說人是製造象征符號的動物。人類的相互交往是以有意義的象征為基礎的,人類創造象征符號的過程類似於畫家畫出圖畫的過程。貝爾認為,所謂文化就是來自人類所有個體在任何曆史時期都遇到的生存情景,它的主要功能是給人類世界提供一種合理化的道德,提供使人類願意生存下來的目的和意義感,提供將人們進行整合的道德紐帶。為了借助於一套象征符號所聯係的凝聚力,文化必須超越現在,這就是宗教。所謂宗教就是對人的超越性的意識,是尋求一種生存的“一般秩序”。貝爾指出,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永遠構成了道德的一部分,並獲得了自己獨立的生命,不會隨時空的變化而消亡。宗教和意識形態都不過是給人類提供某種道德意義,這些傳統的東西是不會過時的,是隨時間可以複興的。作者認為,文化已經成為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大動力,甚至超過了技術本身。貝爾將整個社會劃分為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三個領域,在這三個領域中,存在著各個不同的社會變遷節奏,彼此之間沒有簡單的決定關係。由於資本主義各個領域的變遷節奏的不同,從而各領域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不一致和脫節,這種脫節最終導致了各領域之間和內部種種的文化矛盾。
所謂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包括著兩個層次的社會矛盾。從表層上講,就是社會各領域之間的矛盾。首先是現代文化的中軸原則與資本主義經濟中軸原則存在矛盾;其次是社會結構的中軸原則和政治中軸原則存在矛盾。從深層次上講,現代文化的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文化原本是提供一種生存的意義感,可現代主義文化卻破除了所有的界限,破除了所有的神聖化。
文化本來應該抑製的東西,如反傳統、反道德秩序以及自我滿足和自我表現,都成了合法化的根據。文化矛盾還出現在社會結構的內部。這種矛盾不僅突出了文化規範和社會結構之間的脫節,而且還使社會結構內部的顯著矛盾明顯化了。資本主義的經濟製度造成了人們性格結構內部的矛盾。
貝爾接受了韋伯關於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生產秩序關係的理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清教徒及其倫理道德體係日漸瓦解。在物質享樂主義代替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新教倫理,心理快樂主義取代清教徒風尚的同時,卻沒有一種新的宗教或價值體係以代替舊的宗教和價值體係,結果資本主義失去了宗教價值上傳統的合法性,而這種合法性是建立在新教關於工作的道德報酬體係之上的。資本主義喪失了其合理性的基礎,其症狀就是缺乏共享的道德目標、團結感和為了共同的理想而進行奮鬥的熱情。新教倫理和清教徒精神的瓦解的一個因素是社會結構和技術秩序領域的變化,另一個直接因素就是現代主義文化。
貝爾最後強調的是文化的宗教功能。從19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知識階層首先產生了一種虛無主義感。現代主義者對生命的審美合理化就是一種替代傳統宗教而興起的給人類生存提供意義的嚐試。現代文化取得宗教功能的過程被稱為“偉大的世俗化”,這種思潮的產生包括三種變化:經濟政治領域中激進的個人主義;文化領域的自我觀念;關於限製的觀念,其意義從宗教轉移到藝術領域;天堂和地獄信仰的衰落。現代文化取代宗教的重大結果之一,就是本能衝動和理性規範,自由和約束之間傳統張力的消失。人類必須永遠對生存苦境做出回應,如果將宗教界定為尋找生存意義的努力,這一過程將與人類共始終。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是確立貝爾在學術界地位的著作,該書中所涉及的學科跨越了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和宗教學等領域。貝爾對該書的寫作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文化本質深刻理解基礎上的,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思考,他將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分為深層矛盾與表層矛盾,從而凸顯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整體形貌。貝爾的理論和方法論,成了推進當今世界的實實在在的科學工具。我們還要注意的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關係的理論在本書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作者承認韋伯的這種理論,並認為新教倫理與清教徒精神的瓦解正是帶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文化原因。所以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若能結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來讀將會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