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培固國醫智慧元氣的是《黃帝內經》(1 / 3)

第二章 培固國醫智慧元氣的是《黃帝內經》

第二章 培固國醫智慧元氣的是《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是“醫家之宗”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學著作,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很多人把《黃帝內經》與《神農本草經》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本完全不同的醫書。《黃帝內經》的作者不詳,寫作年代不確定,最後人們決定用“黃帝”為其代言。“黃帝”之名彰顯了它在祖國醫學中的重要地位,這也是古人希望用黃帝的權威確保這本書可以永世流傳,惠及祖孫萬代。

那為什麼叫“內經”呢?有人認為是講內科的,有人說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其實《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是求醫問藥,而是要往裏求、內煉,通過調整氣血、經絡、髒腑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另外,“經”在古代是指絲線,絲線的原始意象是臍帶。臍帶是連接先天和後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人之根本。看過織布,或者是見過地球儀的人,都會知道南北為經的概念。織布時先拉過來的那條線叫經,經線有個特性,就是隻要被拉過來,它就永遠不許再動,所以,經書也都有亙古不變的特性。這也說明《黃帝內經》一書的地位之獨特。

《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係,是公認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為中國數千年來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被後世尊為“醫家之宗”。後來的無數名醫,如華佗、孫思邈、皇甫謐、張仲景等,多是在鑽研學習《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並獨樹一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說《黃帝內經》是後來所有名醫的師傅、先輩,一點都不為過。而這也是本書把《黃帝內經》單獨拿出來講述的原因。

《黃帝內經》係統地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全麵吸收了秦漢以前相關的天文學、曆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曆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另外,它奠定了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的必讀之書。所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吧。

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該書另一個經典之處是它的存在形式,《黃帝內經》是以對話問答形式傳授和講解醫理與養生防病經驗的。其中有這樣一段: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些話是古人說的,但是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

與古人相比,現代科技發達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為什麼生病的人卻多了呢?是時代變了,還是人的問題?仔細觀察一下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就會得出結論:大多數疾病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沒有不敢去的地方,沒有不敢吃的東西,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因為人們對於自然、對於天地缺少了應有的敬畏之心,這就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開了缺口。

那麼,到底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岐伯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一言以蔽之: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

什麼意思呢?

“居處依天道”。“天道”指日夜。居處依天道就是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發。經常賴床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早晨比平時多睡了一會兒,但是起床後並沒感覺精神抖擻,反而不如早起的時候舒服,這其實就是由於賴床,體內陽氣沒有生發起來的緣故。同樣,天黑了就應該睡覺,不要貪戀夜生活,不要經常熬夜,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這就是居處依天道。

“飲食遵地道”。“地道”就是節氣,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吃東西要遵照節氣規律去吃,盡量吃應季食品,這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可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在飲食上的季節觀念似乎越來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裏隨便吃冷飲、吃西瓜,其實這些做法都違背了飲食遵地道的原則。西瓜性寒,本應在炎熱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陰陽,中和暑熱,而在冬季食用就在本來寒冷的環境下更增添了幾分寒意,對身體造成傷害。現在很多女孩子有痛經的毛病,很多就是飲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另外,現在人們幾乎沒有了季節概念,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過著一種恒溫的生活,沒有機會出汗,也沒機會感受寒冷,這往往衍生出一些富貴病,可以說是生活條件提高帶來的負麵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城市人會趁著節假日往鄉下跑,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感受一下綠色田野,再在農家院住上兩天,整個身心就會感覺很放鬆、很舒服,這就是人們在長期遠離自然後的一種本能。

《黃帝內經》是一本奇異的書,但它倡導的一些養生思想卻是最樸實、最智慧的,可以幫助我們輕輕鬆鬆了解中醫養生的真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健康之道。

四季養生的“生、長、收、藏”法則

《黃帝內經》裏講道:“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意思是說,聰明智慧的人,都是因天之序,順應四時而養生的。

人與天地是相應的,養生就要順應四季,達到天人合一,那麼順四季養生又該遵循怎樣的要則呢?《黃帝內經》對此也有闡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生物適應四季氣象變化形成的普遍規律,順四時養生就要遵循“生、長、收、藏”這個定律。

1春天保養“生”機

《黃帝內經》中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季三個月,是萬物開始萌生的季節,這種生發之氣的源泉就是冬天的藏納和積累,如果冬天沒有好好地收藏,春天就沒有生發的基礎,就不能很有精力地投入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春天一定要保養好“生”機。

首先要“夜臥早起”。即天黑了以後就要睡覺,早上要早點起床。春天人容易犯困,一困就沒完沒了地睡覺,這肯定是不行的,這會阻礙身體氣機的生發。

“廣步於庭”就是告訴我們要經常到外麵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萬物生發的氣息,和自然界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當然沒事的時候,可以在庭院裏大踏步地行走,這樣也有利於身體內氣機的生發。

第三就是“被發緩形”,就是披散著頭發,放鬆形體,不能穿緊身衣約束自己的身體,要使身體完全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的意思是說:春天,人體同樣也在生發,這個時候人要有那種給予的精神,不能動任何殺機,人自身也要保持欣欣向榮的氣機,這樣身體才能健康,否則就會傷了人和天地的生機。

以上就是《黃帝內經》中的春季養生法則,如果違背這種法則,那麼供給夏季長養的力量就會減少,到了夏天就容易出現寒性病變。

有些人在春季容易抽筋、腹瀉,這叫“肝旺脾虛”。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二者是相克的關係。肝氣過旺,氣血過多地流注於肝經,脾經就會相對顯得虛弱,脾主血,負責運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虛必生血不足,運血無力,造成以上諸般症狀。這時,可服用紅棗、山藥薏米粥等以健脾養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間便平和無偏了。

2.夏天養“長”

《黃帝內經》中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是天地萬物生長、蔥鬱茂盛的時期。這時,大自然陽光充沛,熱力充足,萬物都借助這一自然趨勢加速生長發育。人在這個時候“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晚上晚點睡,早晨早點起,要多曬太陽,因為夏天就應該往外散,就應該充分接受陽氣,多出汗。

夏天的時候,人們容易心情煩躁,動不動就發脾氣。這是因為夏天氣血都到外麵來了,裏麵的氣血相對不足,所以就容易生氣發火。因此,我們一定要記住,夏天要忌怒,別發脾氣,或者盡量少發脾氣。夏天的時候,本來氣血都在外麵了,再一發脾氣,血壓就容易升高,心髒就會出問題,哪裏還能健康?

另一方麵,因為夏季屬火,主生長、主散發,夏天多曬太陽、多出汗,可借陽氣的充足來趕走身體裏的積寒。但現代人通常都處於有空調的環境下,整個夏天都很少出汗,這樣反而會讓體內的寒氣加重,抑製散發,秋天就會得痰證(呼吸方麵的病),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

3.秋季要“收”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是萬物收獲的季節。此時秋風勁急,秋高氣爽,收斂過於生發,氣溫下降,地氣內斂,外現清明,人們也應該早睡早起,收斂精神而不外散,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使神氣安定。這是秋季養生的法則,如果違背了這個法則,就會傷損肺髒,到了冬季便會出現頑固不化的泄瀉,供給冬季收藏的就減少了。

老北京有個傳統:秋風起就吃涮羊肉,為什麼呢?因為羊肉是溫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到了秋冬時節,由於人的氣血都到裏麵去了,吃一點羊肉、牛肉這些滋補的食物,就能夠充分運化,轉化成你需要的氣血,為冬天的收藏做準備。所以在秋天和冬天的時候,吃一點滋補性強的東西是有益的。而夏天的飲食則要相對清淡一點,因為氣血都跑到外邊來了,吃了也沒辦法吸收,在順四時養生中,這點一定要注意。

4.冬季要“藏”

《黃帝內經》中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陰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生理機能受到抑製,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常見情況有惡寒、腕腹冷痛等。

另外,冬季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是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旺說明腎髒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腎髒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將會導致心顫代謝失調而發病。綜上,冬季養生的重點是“防寒養腎”。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在《黃帝內經》中,聖人告訴我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也就是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因為身體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一樣,春夏秋冬分別對應陽氣的生長收藏。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戕害生命力,破壞人身真元之氣,損害身體健康。

在古人看來,春夏秋冬是與肝、心、肺、腎這四個髒器相對應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要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