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生於1902年,卒於1988年,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璿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5歲離家到地方部隊當文書。
1922年他到北京,經過自學,在“五四”新文學運動影響下,1924年開始寫小說。自20年代末到抗戰爆發的七八年間,出版了小說集《好管閑事的人》、《石子船》、《旅店及其他》、《老實人》、《月下小景》、《八駿圖》等20多部小說集,成為當時新文學領域中小說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沈從文的小說取材範圍很廣,有描寫舊軍隊生活的,如《入伍後》、《會明》、《傳事兵》等;有描繪城市世態人情的,如《紳士的太太》、《八駿圖》、《某夫婦》等;而最有特色的作品,則是反映湘黔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土民情,如《旅店》、《夜》、《還鄉》、《邊城》等。寫於1934年的中篇小說《邊城》以川湘邊境的小山城人們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撐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的生活,以及外孫女與當地掌水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老人性格淳樸忠厚,在這條川湘來往孔道的小溪上擺渡50年,從來沒有誤過一次工,從來不多收一文錢。和他形影不離的是他的16歲外孫女翠翠,美麗、熱情、單純。翠翠對兩個年輕人都有好感,但心裏卻愛老二。哥哥明知自己不能得到翠翠的愛情,駕船沉沒於激流中。老二因哥哥之死與翠翠有關,不敢公開向翠翠求婚,但心中仍然戀著翠翠,寧願要渡船而不要富家女陪嫁的磨坊。小說圍繞著老船夫和他的外孫女的故事,對這個僻遠邊城的自然景致、生活風習和人物性情作了有聲有色的描繪,地方色彩極為濃厚。小說的細節描寫,從日常生活到節日活動,從平凡無奇的擺渡到引人入勝的龍舟競賽,都寫得逼真而生動。
沈從文在小說中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官僚、軍閥、資本家、政客、土豪,也有士兵、船夫、漁夫、小販、娼妓以及工人、學生等,組成當時社會廣闊的世態畫。作者集中筆力加以刻畫的人物形象,大多寫得栩栩如生。如《會明》中那個體魄魁梧、心地忠厚、堅持職守30年如一日的夥夫會明,《燈》中那個勤勤懇懇、細密周到、對主人無比忠誠的老司務長,《連長》中那個愛上邊境旅店裏一個寡婦而寧願丟棄差事的連長,《蕭蕭》中抱著小丈夫長大而有曲折生活遭遇終於化險為夷的童養媳蕭蕭,都能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但作者往往孤立地描寫人物,而不是把人物放到社會矛盾中加以刻畫,時代色彩淡薄,對各種人物形象所體現的社會意義挖掘不深。在他的小說中反映生活麵的廣闊和作者視野的狹窄形成了明顯的矛盾,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社會變化既異常劇烈,我的生活工作方式卻極其窄狹少變化,加之思想又保守凝固,自然使得我這個工作越來越落後於社會現實。”但他也曾努力彌補這方麵的缺陷。寫於1934年下半年的《過嶺者》和1935年的《顧問官》、《大小阮》、《失業》以及1936年的《生存》等短篇,較有社會意義。《過嶺者》描寫了一個往來於山嶺間的紅軍通訊員的辛勤跋涉和英勇犧牲,從側麵反映了紅軍與國民黨軍隊的鬥爭。《大小阮》描寫“在輩分上是叔侄,在年齡上像兄弟,在生活上是朋友,在思想上又似乎是仇敵”的兩個青年大阮和小阮的不同生活道路。小阮的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和大阮的頑固自私、投機鑽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顧問官》、《失業》從不同側麵暴露舊軍隊的腐敗。《生存》通過一個貧困失業青年的遭遇,提出“死的讓他死去,活著的要好好活下去”的題旨。這些作品寫得比較真實。
沈從文最初的作品,受到“五四”時期以回憶故土為內容和主題的“鄉土文學”的啟發,在表現手法上則帶有鬱達夫、廢名等人抒情筆調的影響。但他在勤奮多產的創作過程中,對於小說創作的寫法和結構,進行過多種多樣的試驗,還因此被人稱為“文體作家”。他的小說,語言新鮮活潑,句法短峭簡練,憂鬱的情調與詼諧的風致結合一起。在描寫人物和事件時,往往滲入來自民情風俗的聯想,讀來饒有餘味,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