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誰需要哲學2
第二章 徹底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美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家蒯因在哈佛期間僅用短短兩年時間就獲取哈佛學位,創哈佛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博士學位的紀錄。他認為哲學家的一個任務是把默認的、含混的東西變得明顯和清晰,從而揭示和解決悖論,消除無意義的或不再有意義的各種謬說。
邏輯與方法: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嗎
還記得美國經典愛情影片《亂世佳人》中女主人公斯嘉麗在影片結束時說的最後一句話嗎?
“明天再說吧!”
那麼,斯嘉麗為何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呢?
要知道,斯嘉麗可一向是一個很堅強、凡事不輕易放棄的女子。這是因為斯嘉麗在此之前經曆了太多的災難:戰爭的紛爭、親人的離世、家園的破碎、生活的顛沛流離、愛情的破滅……生活的變化莫測讓她飽受煎熬,在她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她是真的不確定明天還會有什麼新的災難會降臨。生活的變化莫測讓一向堅韌剛強的她也顯得有些束手無策。
這就是生活,永遠都是變化不定的。太陽每天都會準時升起,但今天的太陽還是昨天的太陽嗎?哲學努力為人的存在尋求一種超越我們本身之外的確定感,然而變化卻是每個哲學家都無法回避的話題。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非常強調變化,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他的意思是,世界是永恒變化著的,運動是絕對的,即“一切皆流,無物常駐”。他說:“除了變化,我別無所見。不要讓你們自己受騙!如果你們相信在生成和消逝之海上看到了某塊堅固的陸地,那也隻是因為你的目光太倉促,而不是事物的本質。你們使用事物的名稱,仿佛它們永遠持續存在,然而,甚至你們第二次踏進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進的那同一條河流了。”
後來,赫拉克利特的學生克拉底魯把他的觀點絕對化、教條化,提出了一個極端觀點:“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他認為當我們踏入“這條”河流的時候,它已經不是剛才我們看到的“那條”了。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思考,世界上不會有確定性質的事物了,整個世界將成為混沌一團。我們既不能認識事物,也不能解說一個事物是什麼了。因為,當我們還沒有說完“這是一張餅”時,餅已經變成其他東西了,當我們把餅吃到肚子裏的時候,它又變成了另外的東西。因此,克拉底魯主張用動手指代替說話,因為一開口就過時了。這顯然是荒謬的。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是強調運動具有絕對性,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變化,不斷產生和消失。而克拉底魯說“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其實就割裂了運動和靜止之間的關係。物質世界處於永恒的運動之中,但絕對運動的物質有相對靜止的一麵。如果連相對靜止都否認了,那麼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是可以認識的了。
關於克拉底魯的錯誤,還有一個小故事講得更直白:有一個人外出忘了帶錢,便向鄰居借。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不還錢,鄰居便向他討債。這個人狡辯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借錢的我。”鄰居發了脾氣,一怒之下就揮手打了他,賴賬人要去告狀,這位鄰居對他說:“你去吧,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打你的我了。”賴賬人無言以對,隻好幹瞪著眼。
赫拉克利特強調運動變化,但並沒有否定靜止。在他的思想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赫拉克利特還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火,這是萬物的本性;但是火的形態是不停變化的,表現為不同的形式。這就告訴我們要看到事物靜止的一麵也要看到運動的一麵。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他的這個思想:“這個原始的、素樸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
因此,我們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絕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問題,而應該認識到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看到事物的無恨可能性。
悖論與謬誤:上帝舉不起的石頭
如果說哲學是對存在的追問,那麼邏輯一定是這種追問的工具。在邏輯中,有一種可以推導出互相矛盾的結論但表麵上又能自圓其說的命題或理論體係——悖論。悖論的成因雖然十分複雜,但它的出現往往是因為人們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刻正確所致。
在中古時代的歐洲,人類理性和思辨的火花僅存於教會所辦的學校,也就是經院之中。那時的哲學正是以神學的姿態麵對世界的。但是,自從哲學試圖擺脫神學的那一刻起,對於上帝是否全知全能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全能的創造者可以創造出比他更了不起的事物嗎?這一直是哲學中著名的悖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