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人性的真相:人往哪裏去3
第三章 上帝·人·動物:重估一切價值
哲學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複興及以後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是哲學的發源時期,討論的問題集中在本體論、倫理學、政治學階段,人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中世紀時期是哲學的灰暗時期,哲學完全被神學壓製,個人的存在完全被上帝的存在所掩蓋;文藝複興使人們重新發現了人,重新定位了人的存在和價值,使人的意義被高度凸顯出來,人的高貴在這一時期被認為超過了動物和天使。
曾在哈佛大學讀書的比爾·蓋茨告訴我們:懂得分享是一種聰明的生存之道。當我們摒棄自私的行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幫助了自己。因為在這個崇尚合作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擔當全部,一個人價值的體現往往就維係在與別人互助的基礎之上。許多時候,與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才能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上帝與人,你聽誰的
有一天,上帝創造了三個人。他問第一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第一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地利用生命去創造。”
上帝又問第二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二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問第三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三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既要創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上帝給第一個人打了50分,給第二個人打了50分,給第三個人打了100分,他認為第三個人才是最完美的人,甚至決定多“生產”一些第三個這樣的人。
第一個人來到人世間,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奉獻感和拯救感,他為許許多多的人作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他也從無所求。他為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毫無怨言。慢慢的,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廣為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記在心裏。他離開人間時,所有人都依依不舍,從四麵八方趕來為他送行。直至若幹年後,他還被人們深深懷念著。
第二個人來到人世間,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壞欲。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擇手段,甚至無惡不作。慢慢的,他擁有了無數的財富,生活奢華,一擲千金,妻妾成群。後來,他因作惡太多而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義之劍把他驅逐人間的時候,他得到的是鄙視和唾罵。若幹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痛恨著。
第三個人來到人世間,沒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現,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過著忙碌而充實的生活。若幹年後,沒有人記得他曾存在過。
人類為第一個人打了100分,為第二個人打了0分,為第三個人打了50分,而這個分數才是他們的最終得分。
上帝的打分和人類的打分存在著如此大的差別,是上帝的失誤,還是人類的無知?如果真有上帝,不知他本人會如何看待這截然不同的結果,而人類自始至終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繼續,所有的一切都在延續……
實際上,上帝創造的這三種人分別是我們生活中三種人的代表:第一種人代表偉人,為人類創造了諸多的財富,並贏得了世人的敬仰;第二種人代表惡人,不但沒有為人類作出貢獻,還為人類帶來危害和破壞,因此受到世人的咒罵與唾棄;第三種人代表我們生活中的平常人,一生都在為自己、親人、家庭去賺錢謀生,忙忙碌碌地拚搏了一生,雖然也為人類作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很快被曆史遺忘。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第三種人,相信這也是上帝之所以多創造第三種人的原因所在吧。如果沒有這多數的第三種人,又如何能對比出少數的偉人和惡人呢?
創造是衡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標準,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特征。所謂創造,未必是指發明某種新的技術,也未必是指從事藝術的創作,這些僅是創造的若幹具體形態罷了。
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不能滿足於動物式的生存,而要追求高出生存的價值,由此展開了人的精神生活——創造。大自然所賦予人的隻是生存的能力,因而,人所從事的超出生存以上的活動都給大自然增添了新意,無不具有創造的性質。正是在創造中,人用行動實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把自己內心所珍愛的價值變成可以看見和感覺得到的對象。
決定一種活動是否具有創造性的關鍵在於是否憑借自己的真性情去做事。一個畫家畫出一幅毫無靈感的畫,一個詩人寫出一首人雲亦雲的詩,一個音樂家彈奏了一曲毫無情調的曲,這是不能稱為“創造”的。相反,如果你真正陶醉於一片風景、一首詩、一段樂曲的美,如果你對某個問題形成了你的獨特的見解,那麼這時的你才是在真正創造。
一棵樹不會太關心它結的果實,隻是在它生命液汁的歡樂流溢中自然生長。真正的創造也是不計較結果的,它是一個人的內在力量的自然而然的實現,創造本身即是享受。隻要你的心靈是活潑的、敏銳的,隻要你聽從心靈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心靈快樂的事,那麼,不論事情的結果如何,也不論社會對你的成績怎樣評價,你都已經度了一個有意義的創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