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健康步過百歲1 

第一章 養生為健康護航

智者健時知養生,防微杜漸,延長壽命。生命對每個人隻有一次,盡可能延長生命,獲得豐富的人生內涵,是每一位老人的祈願。養生之道,不僅能延長生命,而且能提高生命質量,讓您的身體更健康,心情更舒暢,健健康康地生活,快快樂樂地養生。 

老爸老媽:

你們好!

今天已經進入小暑了,天氣越來越熱了,二老一定要注意避暑納涼,保持健康。家裏現在已經成了花的世界了吧?有您二老的精心嗬護,百花齊放的家園該是多麼的美麗啊!

您二老別總當“護花”使者,平時也應該多嗬護嗬護自己的身體,也注意一些養生之道。養生和養花同時進行,豈不是兩全其美。

2000多年前,《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有一段令人深思的養生告誡:“以酒為漿,以忘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古人即知養生的重要性,更何況今人呢?您是不是也該向古人學習學習啊?活到老、學到老一直是您的教子之方,現在我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飲食起居,追逐聲色,耽於享樂,不知節製,貪圖名利,那麼就可能導致早老早衰,這段話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您可千萬常記於心啊!

女兒在網上搜集了些養生之道,拿來孝敬二老,也算盡點孝道了。我多麼希望您二老在養生之光的照耀下健康地生活,快樂地安度晚年,就像小時您陪我去蕩秋千一樣,愛心和快樂隨著秋千在蕩漾,我也希望您在養生的陽光裏蕩漾。關於中國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極為豐富,我為二老歸納一下,主要是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一、順應自然

人體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係。隨著自然界的種種變化,人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若不明此理、隨心所欲,機體無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疾病迭起。如有的老人過分追求時髦,冬天衣著少而單,以致感冒、關節酸痛。

二、運動形體

養生防病須重視形體的調攝。合理運動形體能增強脾胃機能,防止精氣鬱滯,有助於氣血的化生。

三、調節正氣

即保持人體正氣的充盈及其正常活動。中醫認為,氣的盛衰和運行的正常與否決定著人體的強弱壽夭。如生活起居違逆了四時的變化,會引起氣的耗散或氣的運行障礙;勞累過度、性生活不節製可導致氣虛;久臥久坐等過逸行為,則往往造成氣行鬱滯;飲食不當也會傷氣;情誌失常則易損氣和滯氣。

四、固護陰精

陰精指腎精,也包括其他髒腑之精。中醫視精為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五、靜神內守

養生要保持精神思維活動的清靜內守。一般來說,用神不當,長期過激或突然劇烈的情誌活動,超過了人體調節適應能力,就會耗傷精氣。因此,從養生防病角度而言,應常使精神清靜內守。但靜神內守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這樣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調節作用。

願您快快樂樂地養生,健健康康地生活。

女兒 

傳統養生學派“異彩紛呈” 

我國的養生學傳承了幾千年,形成了諸多學派,異彩紛呈,主要歸納為以下五大學派和主張:

1精神養生派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莊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了精神保養可以防病的理論,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該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可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誌、意、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欲,抑目靜耳,調攝神誌,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2食養養生派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飲食有節”等飲食調養的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製飲食,以食療病,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在《養生奉親書》中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而命藥。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該學派認為,食養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髒腑、補益氣血、調節情誌等功效,可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學術觀點以扶持為主,製方原則在於“中和”,老人藥餌隻可用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藥,並與食養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先天和後天之本。用藥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選方用藥,既要禁忌妄用汗、吐、下法誅伐太過,又要防止濫施補澀雍滯,宜采用中和之法,選用甘平之劑緩補平調,並與食養相互配合,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3調氣養生派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祛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祛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麵。通過調養其氣,可以達健康長壽。

4固精養生派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載,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亦十分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養生益壽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提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欲以主陰精損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5動形養生派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作為人們健身強體的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燾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孝心叮嚀

飲食養生總原則

飲食養生總的原則是:清潔衛生;無毒無害;寒、熱、溫、涼“四氣”適度;酸、辛、苦、鹹、甘“五味”適中;隨時調節宜與不宜(禁忌),保持陰陽動態平衡。

1.食物的“四氣”、“五味”直接關係到人體髒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平衡。陰陽失和,是許多疾病形成的基礎原因,也是人體提前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不要隻注意某種微觀營養物質的缺乏,單純去補充某種微觀物質,如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必須全麵考慮含有這些微量元素及營養物質的食物的整體性能和作用。

例如,桃、李、杏三種水果含有多種營養物質(維生素B1、B2、C和煙酸、鈣、磷、鐵等),其中李子所含種類更多。然而,在實際食用時發現,李子對脾胃的損傷最為明顯,也最難消化,極易使人腹脹、腹瀉;如果與蜂蜜同食則損人五髒。杏傷筋骨,損牙齒,發宿疾,能使須眉脫落,桃較李、杏為平和,尚可多吃,其害不明顯。

3.自然界中存在的食物,中醫以寒、熱、溫、涼“四氣”概括它的屬性,以酸、辛、苦、鹹、甘“五味”概括它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據食物的“四氣”、“五味”的陰陽屬性來平衡人體的陰陽,從而達到促進人體健康的目的。

——飄飄灑灑

養生保健,養“心”為上 

養生必先養心 

養生必須先養心,隻有將養身與養心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滿意的養生效果。

心者,心理精神狀態也。養心就是通過各種怡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誌。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精神狀態的好壞,對其身體內部的內分泌免疫調節係統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這個係統則決定一個人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係,能否保持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決定人體能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而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素作出有效應答等。例如,一個整天心浮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無論服用何種靈丹妙藥,無論用何辦法滋補,是無法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因此,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完滿結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養心在靜 

養心在靜。生理學家發現,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會得到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積累效應,自然會使生命相對延長。自古以來,那些終生以靜養為主,很少做劇烈運動的人,不乏長壽者。有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症、失眠等症需用體育鍛煉來輔助治療;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炎、潰瘍病、腫瘤等,則需要以靜養輔助治療。

靜默也為養心之法。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靜默之後,精神上的放鬆可以改變體內生理狀態,使心跳與呼吸減慢,肌肉緊張與耗氧量下降,同時血脂也會下降。

因此,我們應保持心理上不要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要以我為主,不受外界牽製,要豁達開朗,愉悅身心,正確認識自然變化的規律,也有能力運用規律來為自己服務,也能適應氣候的變化。

清代養生學家曹庭棟在總結前人靜養思想的基礎上,賦予靜神以新的內容。他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靜神指精神專一,摒除雜念及神用太過。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對強神健腦大有益處;但心動太過,精血俱耗,神氣失養而不內守,則可引起髒腑和機體病變。

清靜養神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大法。隻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的運用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居住環境安靜

中醫認為,人的疾患與外界環境有著密切的聯係。老年人若要健康長壽,居住環境一定要安靜。因為長期處在噪聲的幹擾下,會使人的交感神經緊張、心律不齊、心動過速、血管痙攣、心肌受損,容易引起冠心病、動脈硬化。噪聲還會對內分泌機能造成損害。

2生活恬靜

古人認為:“恬淡是養心第一法。”老年人淡泊名利,飲食清淡,生活恬靜,自然心安神靜,百病難生。

3頭腦冷靜

養腦就要保持大腦冷靜,靜則不躁。詩人白居易提出“自靜其心延壽命”,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