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為財富而戰:大炮一響,黃金萬兩(1 / 3)

第九章 為財富而戰: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本章導讀

沒有人會單純地為了戰爭而戰,因為一旦戰事形成,一切不會僅僅是戰爭那麼單純。依據曆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兩次大戰,事實告訴我們戰爭帶來的將會百姓的死亡,領土的割讓,經濟的破敗等等,更重要的是還會帶來沉重不堪的戰爭經費。這些,幾乎對於每個參加戰爭的國家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不過,也有人不這麼認為,因為這兩場戰爭曾經讓他們暴富,讓他們無比成功,所以,他們樂於謀劃戰爭,支持戰爭,甚至積極醞釀戰爭。

盡管,一場戰爭可以帶來多大的利潤難以想象,但有一點人們不會否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人就是那個通過向交戰國家出售軍火斂取了巨額財富的獲利者,也正是有了這些金錢,美國才會有後來的經濟快速發展。

一場戰爭的軍火銷售能有多大,能從中獲得多少錢財?

你隻需看看下麵這個數據就可一目了然,目前,全球最大的100家軍工企業的銷售總額達1560億美元,占軍工生產總額的75%。天價的數字,甚至會是某些國家幾年的生產總值。而要得到這些錢,隻需要發動一場戰爭。在巨額的誘惑麵前,美國的銀行家們沒有理由不去做,不去策動一場規模越大越好的戰爭,尤其是這場戰爭不是發生在本國的土地上。

如此看來,大家就會很容易明白,到底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是誰獲得了利益,誰成為最大的贏家。

一戰爆發,美聯儲大發橫財

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道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利。

——拿破侖

相信,初次讓全世界的人民都感到戰爭的無情與殘酷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它的爆發卷入了40個國家,15億人口的參加,且死亡的人數高達1000萬,傷員更是不計其數。其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領域,除了北美洲之外,恐怕沒有幸免,無怪乎被視作世界曆史上的第一場全球大劫難。

對於這場戰爭的原因,恐怕有人會講到1914年的斐迪南大公刺殺事件。可是,一次刺殺就足以引發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其背後是否還有隱情?

要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追根溯源,就不得不提到德法兩國之間的恩怨。1870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發動普法戰爭。此役中,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並建立了德意誌帝國。事後,兩國結下世仇。為了防止法國報複,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采取結盟政策,聯合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王國共同圍堵法國,限製其經濟發展。法國也不甘示弱,拉上俄國和英國組成“三國同盟”。從此,歐洲形成兩大陣營。

在1914年之前,兩大陣營彼此僵持,並展開大規模的軍備競賽。這種行為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各國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但高度武裝的各國卻仍不放棄相互仇視,關係日益微妙而緊張。

危懸一線,兩大陣營的矛盾一觸即發。當時,恰巧美國駐意大利大使亨利·懷特受指派去拜見英國外長巴福爾。在同亨利·懷特交談的過程中,巴福爾的語言泄露出來自己的不滿——“我們真是呆子,因為在德國建造了許多船隻和搶奪了我們的商業之後,我們竟找不到一個理由向德國宣戰。” “關於戰爭並不是一個‘是非’的問題,而是如何保持我們優勢的問題。”(見尼芬斯所著《亨利·懷特:美國外交三十年》)。可見,戰爭隻缺少一個突破口了。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一名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導火線被點燃。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兩天之後,俄國在塞爾維亞的請求下,出兵援救。這回,原本相互就有衝突的兩大陣營立即都警覺起來。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戰爭一步步升級,最終演變成歐洲兩大陣營之間的彼此宣戰。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既然要打仗,各國就必須為自己的軍隊掏錢。可1914年時,兩大陣營的國家都已因過度的軍備競賽而不堪於重負。他們自身的財力,已被維持龐大的常備軍及購買現代化的武器係統耗盡了。據統計,1914年時,僅僅奧匈帝國用在建造軍艦的費用就為4051966英鎊,而英法等花在在造艦上的錢要比它多得多。可見,兩方選擇戰爭,也是選擇了一條危險的道路。

烽火即將燃起,軍費卻沒有著落,歐洲各國政府心急如焚。此時,兩大同盟國同時將目光盯住了大洋彼岸美國。當時的美國,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國家;,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豐富的資源。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工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更重要的是——1913 年,美國通過聯邦儲備法,創立了擁有 12 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聯邦儲備體係,這樣它就能夠調動全國的資金,向國外提供信貸。況且,美國當時的財力足以同英國等大國相抗衡。

如果能拉攏這樣一個國家來為自己做金融支援,戰爭就不怕打不贏了。兩大陣營的領導者們都想到了這一點,並先後向美國伸出了邀請之手。但美國總統威爾遜卻在1914年8月4日發表了《中立宣言》,表示要堅持美國的孤立主義傳統。因為,在1913年以前,美國還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現今經濟剛剛有所起色,不宜匆忙參戰。

不過,國家不參戰不等於美聯儲的銀行家們會沒有反應。追逐利潤的天性讓他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竟戰爭本身需要大量的戰略物資,尤其是戰爭貸款和戰備軍火,而這些交易不同於一般的小打小鬧,其天價的利潤是其他任何貿易所不能比擬的。若能在不觸動政治和外交的神經下,進行戰爭貸款和兜售軍火,華爾街的財富無疑將急劇增加,那就會實現銀行家們所期盼的最完美的結果。

現在,擺在麵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政府同意美聯儲插手借貸。這時,金融界頂級家族——摩根財團(J.P..摩根已經於1913年去世)和美聯儲主席保羅·沃伯格和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的斯特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發動美聯儲的董事們,共同向威爾遜總統建議貸款等事宜。銀行家們的巧妙說辭,還是起了作用,總統私下默示,對此事不會予以過多幹預。一筆大生意終於到手了!

1914年12月,摩根財團派自己的代理人戴維森來到英國,同當時的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達成1 000萬英鎊的信貸協議,打開美國銀行輸借外貸的先河。但當時,不會有人想到,最終英國的貸款總額累計30億美元!按照摩根的規定的1%的手續費,他淨賺就有3 000萬美元之多!

同時,其他大股東們也積極地向德國和奧匈帝國等發放貸款。由於戰爭中,敵對雙方都關注著彼此的資金及軍備武器的進展,因此, 進一步刺激了那些有被威脅感的國家對貸款和軍火的需求。於是,在這樣的循環中,大筆大筆筆的貸款將豐厚利潤塞進美聯儲銀行家們的口袋。

1915年9月,美聯儲做出了一個震驚金融界的舉動。它成功發售了5億美元的盎格魯-法蘭西貸款!由於貸款的規模空前,這次發售動用了紐約絕大多數的債券承銷商和金融機構,並讓銀行家們費盡心力。但在債券被銷售出去後,他們無不大肆慶祝。因為,等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就是自己發大財的時候。美聯儲的銀行家們似乎已經能看到無數的金錢正在向自己走來。

戰爭越往後推進,各國對金錢的需求就越強烈。英國政府為獲得更多的資金,在國內低價購入大量美國債券,再讓他們在美國的代理——摩根公司將這些債券在華爾街上進行銷售。美國投資者一向支持本國的債券,因此,很快英國就獲得了一筆30億美元的戰爭巨款。

1917年,時局開始變得明朗。英法國等同盟國因實力略為優厚而占據了優勢的一方。見德國等大勢已去,美聯儲的銀行家們立即建議威爾遜參與戰爭。這時,原來“中立立場”堅定的白宮領袖猶豫了。他開始擔心戰爭結束後,各大國將會重新瓜分世界,若美國此時不插手,到時將會處於極為被動的境地。出於國家利益的角度,威爾遜總統決定參加戰爭。

1917年4月,美國以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聯盟反美為借口對德國宣戰,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並陸續向戰爭前線派兵200萬人。得到美國後期的援助和供給,英國等同盟國具有了絕對的優勢。

究竟戰亂,山窮水盡的德國政府支撐不住了。1917年10月,德國向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簽訂結停戰協定。隨著硝煙和槍聲的消失,一戰緩緩落下帷幕。

既是戰爭,總要分出個勝負輸贏。隻是人們沒想到,當整理戰局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表麵上勝利了的英國,實際是戰爭中最大的輸家;後期加入的“好事者”—美國和美聯儲的大銀行家們卻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在戰爭中,英國的巨額借貸讓它成為了向美國貸款的最大債務國之一。(戰前美國欠英國債務30億美元,戰後,英國欠美國47億美元,來自《每天讀點金融史Iv》)並且,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因經濟實力的驟退而被美國奪走。幾乎是同一時刻,美國正品嚐著“食言而肥”的美果。美聯儲的銀行家們已因計算放貸的巨大利潤忙得不亦樂乎。據悉,大戰期間,美聯儲提供給英法等集團的軍火和各種物資及直接貸款總額將近100億美元。如此龐大的數字,足以讓這些金融家們賺得盆盈缽滿

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發生,無疑給了美聯儲一個完美的機會。它正是美聯儲想要的,也的確實實在在地讓美聯儲狠發了一筆戰爭財。

英國:借摩根的錢,打自己的仗

戰爭如同狡猾詭計般,付予高額紅利給少數人,而戰爭成本均轉嫁給沒有獲利的人們。

——巴特勒

19世紀,英國一直是馳騁世界的霸主。它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大量的原始資本,發展了本國的工場手工業,成為工業革命的先驅。憑借發達的紡織業、采煤業、煉鐵業、機器製造業和海運業,英國很快就成為了“世界工廠”和世界金融中心。就是這樣一個超級大國,誰會猜到它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依靠別人的錢打贏的戰爭。

自從北美殖民地掙脫了英國的控製,建立美國後,它一直是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投資市場。

這種緊密關係一直沒有割斷過。因此兩者在金融、投資等很多領域都有頻繁的貿易往來,而

當時的英國政客同美國的以皮爾龐德.摩根為首的大銀行家們也交往甚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實際上已經破產了。不過英國的財政官員們並不擔心,因為他們相信,即使自己的國庫麵臨虧空,還有美國的銀行家們會出手支持自己。通過與美國精心建立的銀行關係,英國應該能夠借貸到足夠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