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麼是敬業?敬業工作為了誰?是為老板還是為了薪水?身在職場,許多人都會考慮這些問題。

《現代漢語詞典》對敬業的解釋是:專心致力於學業或工作。

敬,原是儒家哲學的一個基本範疇,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應“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業,是指自己的職業。敬業精神是人們基於對一件事情、一種職業的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會對人們工作態度的一種要求。低層次的即功利目的的敬業,由外在壓力產生;高層次的即發自內心的敬業,把職業當做事業來對待。

敬業工作為公司,更是為自己。有位作家曾經說過:“人能為自己心愛的工作貢獻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識,那麼這項工作將完成得出色,收效也更大。”僅為老板工作的人是名副其實的打工者,僅為薪水工作的人是在自降身價。敬業者才能立業,要想在工作中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須培養一種敬業的態度。敬業工作的人,不僅看到工作中的責任和苦累,更看到工作中的快樂和成長。在敬業的人看來,工作就好比一項投資,我們敬業工作不但是在為公司工作,更是在為自己的事業、未來而工作。

也許有些人認為,敬業工作的人是辛苦的。敬業工作的確辛苦,但不敬業工作的人更辛苦,他們的人生將在懶惰和懈怠中變得越來越被動,他們的內心也在逃避工作的過程中距離快樂和充實越來越遠,因為敬業是一種心安,我們隻有通過敬業工作才能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心靈上的安寧。

在現代社會,敬業是優秀員工的標準,因為敬業的人做人做事力求盡善盡美,確保完美品質和結果,在這種積極觀念的指導下,他們自然會成為公司最看重的員工。敬業是對工作、崗位和企業價值觀的高度認同,是在工作中實現尊重和個人價值的必要途徑。敬業的人具有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工作觀念,能夠和企業共同成長,並且用“心”對待每一份工作,真正地做到“愛企如己”,因為他們明白,企業成功了,也是在為自己增值。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包含“敬業奉獻”這一要求,可見,敬業不僅是一種工作觀念,更是一種人格修養,也是一種生存發展智慧,它是我們做事的一種標準和價值取向,更是當今社會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敬業能夠讓我們將工作態度上升為一種人生態度,腳踏實地、心無旁騖、自動自發地去工作,並且從中感受到快樂,得到幸福。

敬業可以改變命運,敬業的人總是能夠獲得成功,正如恩格斯所言:“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因為敬業工作可以提高能力,造就品牌,這樣的人永遠都是公司的核心人物,永遠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價值。

稻盛和夫認為:利潤(Profit)、野心(Ambition)、真誠(Sincerity)、力量(Strength)、創新(Innovation)、樂觀(Optimism)、永不放棄(Never Giving Up),代表著企業生存的七大原則,而每個詞的英文字首加起來,正是“熱情”(Passion)。敬業可以讓一個人時刻保持積極的熱情,這種熱情是一個人和企業經營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唯有敬業工作,我們才能發現,自己擁有的不僅是一個崗位和一份薪水,更是一個收獲快樂和成長的平台。而隻要懷著一顆敬業的心,無論什麼樣的工作都會成為機遇,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