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當眾宣讀這份電文之後,大家都非常憤慨。有的性情較急躁的人,已經按捺不住地點起火來,率先燒掉證明書,接著一張張證明書都被投入熊熊烈火中。一些稍後趕到的人,也不落人後地把證明書投入大火中,阿拉姆就是其中之一,他雖被判決有罪,但不久就釋放了。他已了解甘地當時的良苦用心,所以也響應號召,把證明書燒了。大家圍著火焰又跳又叫,憤怒地抨擊政府。於是,原本已經平息的“撒地亞·哥拉哈運動”,又隨著熊熊火焰熾烈地發展起來了。
因為沒有證明書而被逮捕的印度人逐漸增多,一些單身漢被捕倒也沒什麼問題。但是有家眷的人被捕麻煩就大了。因為這些工人大多沒有什麼積蓄,一旦被關起來,一家人的生活就立刻陷入困境,往往流落街頭靠行乞度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撒地亞·哥拉哈協會”必須支出大量費用,補助這些家庭的生活開銷。可是由於從事“不合作運動”而被捕的人數不斷增加,“撒地亞·哥拉哈協會”實在難以負荷這項龐大的開支,必須想出一個長遠的計劃來不可。
在這之前,甘地閱讀了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的著作,他強調所有的人都應各本崗位,互相合作。後來,甘地又看了英國思想家羅金斯的一本書,大意是農民耕田、工人自製器物,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甘地把這兩位大思想家的精神結合起來,想建立一個能讓印度人自食其力的農場。
甘地的老朋友柯連·巴哈聽到他的計劃後立刻表示讚同,他說:“這是個好主意!那些被捕入獄的人,多半是勞工,原來也是以農業為生,他們的妻子也一定懂得怎樣耕作。”
柯連·巴哈是德國籍的建築師,作出決定之後,他就開始幫甘地挑選土地。最後,他看中了羅萊火車站附近一塊400英畝的土地,這裏種有1000多株果樹,有兩口古井,一處泉水,灌溉很方便,距離約翰內斯堡也隻有約30公裏。雖然甘地也很中意,可是他沒有足夠的資金。最後也是由柯連·巴哈出資買下了這塊土地,作為“撒地亞·哥拉哈運動”的農場。
甘地把這個農場命名為“托爾斯泰農場”,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感謝他啟發他建立農場的靈感。他又馬上集合被囚的印度人的家屬,著手經營農場。
托爾斯泰農場完全秉持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請外人幫忙。更難能可貴的是,農場中的每一份子都能和睦相處,團結合作,不論是田事、家事都由大家協力完成。
在印度,自古以來就對出生地、世襲階級、宗教信仰等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凡是信仰、階級、出生地不同的人,往往不能相處在一起,甚至不能一同吃飯。雖然托爾斯泰農場的工人包括來自印度各地的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基督徒等,但是大家完全沒有這種階級和宗教的差別意識。由於大家團結一致、辛勤耕作,不久,農作物便豐收了。
甘地想的是,如果所有的東西都能自己製造,就可以和德蘭士瓦政府長期對抗了。所以他們建立農場的目的並不隻是為了自給自足,還希望由此賺更多的錢,作為發展工業的資金。
在發展工業方麵,他們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建立木器工廠,製造箱子、椅子,以及其他木製品等。第二件事,就是建立製鞋廠。在此以前,每個人所穿的鞋子都是在店裏買的皮製涼鞋,自從他們學會製鞋技術,在自己的農場製造以後,大家都穿自製涼鞋了,而且,還可以把多餘的拿到市麵出售。到最後,連房子也是靠自己的力量搭建起來的。
托爾斯泰農場的業務上軌道以後,甘地又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他覺得必須為農場的孩子提供一些受教育的機會。他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隻能來自父母,然後再加上最小限度的外界幫助。但是這些做父母的從小就過著貧苦的生活,自己都沒有餘力接受教育,大多數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呢。
托爾斯泰農場是一個大家庭,而甘地是一家之主,因此應當盡可能負起訓練年輕一代的責任。
由於大家同心協力,教室很快就建好了。教導孩子讀書、寫字的工作就由柯連·巴哈和甘地共同負責。由於他們沒有做老師的經驗,剛開始時效果很不好。再加上孩子們上午還要工作,下午才能來上課,因為疲倦,很多人會在課堂上打瞌睡。
此外,教學上最主要的困擾,還是在於南北各地的方言不統一。農場的工人來自印度各地,語言極為複雜,說印地語、泰米爾語、古遮拉特語和烏爾都語的都有。甘地懂古遮拉特語,對泰米爾語也稍有了解,至於其他的語言則完全不懂,所以教起來特別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