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溜溜達達地來到這家店鋪,進到店裏一看,難道見到一家“雜貨店”,瓷器、書畫、青銅器、雜項啥都有。老板不冷不熱地打個招呼,低頭忙自己的去了。
黃超一進門就被迎麵牆上的一把寶劍吸引了。在日本的古玩店淘寶又好處,不用玩兒虛的,黃超拉著美黛就直接走了過去。美黛見黃超對寶劍感興趣,對店主說道:“老板,看看這把寶劍。”老板說道:“自己摘下了看吧。”黃超拿過寶劍仔細一看,上麵刻著篆字“鳳矩劍”。黃超腦海裏使勁搜索著,總是鋪捉不到這一閃念的信息。美黛見黃超喜歡,就問道:“老板,說說這把劍?”老板道:“我隻知道這是一把中國古劍。我鄰居從中國帶回來的,前年他們全家又移居美國了,臨走之前把寶劍還有一張古琴賣給了我。”
美黛翻譯給黃超,姚瑤問黃超:“鳳矩劍?”黃超道:“對,鳳矩劍,很熟悉但是一時想不起來在哪兒聽說過了。”
姚瑤聽了黃超的話,笑笑先對美黛說道:“美黛,買下來吧,再問問琴還在嗎。”然後又說道:“還有你不知道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黃超挑了挑大拇指,暗道:對呀,譚嗣同!兩劍三琴的主人,這可是大有來曆。
譚嗣同自小心胸坦蕩,為人仗義,頗仰慕古代俠士,尤其是荊軻和聶政,於是12歲時開始先隨“通臂猿”胡七學武,後來胡七把譚嗣同推薦給“義俠”大刀王五學劍。這大刀王五可是清末赫赫有名,與當時的三大高手燕子李三、黃飛鴻、霍元甲齊名。
譚嗣同生平對劍和琴非常癡迷。因此在少年時,曾偷偷給自己取了一個“劍膽琴心”的雅號。
劍是百兵之君,譚嗣同癡迷劍術,正是以劍比人,從小立誌做君子不做小人。當時與他形影不離的是一把“七星劍”,譚嗣同攜此劍遊曆黃河兩岸、大江南北,沿途結交義士豪傑。在遊曆中,譚嗣同偶然獲得了文天祥的“蕉雨琴”和“鳳矩劍”。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被譚嗣同奉為座右銘,激勵著他。所以,從此以後譚嗣同放下“七星劍”,將“鳳矩劍”攜帶在身。在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說他有“兩劍三琴”,兩劍就是“七星劍”和“鳳矩劍”;這三琴呢,第一張琴就是“蕉雨琴”,還有兩張琴分別是:“殘雷琴”和“崩霆琴”。非常遺憾的是,譚嗣同的後人為保護譚嗣同的遺物,將“蕉雨琴”埋在了地下,結果腐爛成為一堆木屑。“殘雷琴”現藏於故宮博物館,完好如初。而“崩霆琴”卻不知去向。
譚嗣同被捕後,大刀王五非常著急,買通獄卒,召集武林人士準備解救譚嗣同。可是譚嗣同卻願以自己的犧牲喚醒麻木的國人,甘願為變法流血。譚嗣同在赴刑場之前,將“鳳矩劍”交給了大刀王五。
而大刀王五率義和團攻打洋人教堂,被八國聯軍槍殺。大刀王五被殺後,頭顱被砍下掛在了城門上。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將王五頭顱取下埋葬。當真是個個赤膽忠心,前赴後繼,不過鳳矩劍從此不知下落。
一代俠義師徒就這樣被曆史的大潮吞沒了。雖然在曆史長河中,他們隻是滄海一粟,卻因為俠義之舉流芳百世,傳頌千古。
黃超沒想到在這兒遇到了鳳矩劍,多少錢也得買下,因為它承載了兩位愛國人士的高義和情懷,見證了兩位愛國人士的一片丹心。
美黛知道日本古玩店有個小經驗,隻有你買了一件東西,老板才願意把自己的好收藏拿出來讓你看。所以美黛先問了問鳳矩劍的價格,老板道:“真心買嗎?不二價,一百萬日元。”黃超對這價格很滿意,毫不猶豫地劃了卡。
美黛又問老板:“你不是說還有張琴嗎?能給我們看看嗎。”老板從櫃台底下拿出一個箱子,從裏邊拿出一張琴放到櫃台上。
這張琴龍池、鳳沼為長方形,貼紅木、檀木雙邊。黃超輕輕敲敲琴麵,桐木的。反過來看看,琴底為梓斫,也對。再看冠角、嶽山、承露由紅木所製,牛角雁足,象牙琴軫,蚌徽,和記載的一模一樣,而且保存完好無斷紋,黑色亮漆。再看琴名“崩霆”二字下有“雷經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於琴,而無益於桐,譚嗣同作”的題款。龍池內側有腹款:“瀏陽譚嗣同複生甫監製”、“霹靂琴第一光緒十六年庚寅仲秋”。琴上有挽聯句:“忍不攜二十年刎頸交同赴泉台,漫贏將去楚孤臣簫聲嗚咽;甘永拋四百兆為奴種長埋地獄,隻留得扶桑三傑劍氣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