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美軍連續三次戰役失敗,誌願軍三個戰役的勝利,讓雙方都在戰略上產生了對戰爭形勢的誤判。
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軍軍政高層對朝鮮戰場的形勢比較悲觀,比較害怕中國軍隊繼續北進,深恐美軍擋不住誌願軍的新攻勢,從而灰溜溜地撤出朝鮮,致使朝鮮半島落入共產主義陣營。盡管麥克阿瑟對朝鮮戰爭形勢比較樂觀,希望擴大戰爭規模,要求繼續增兵朝鮮,隻要在增加4個師,中朝軍隊就將乖乖就範,自由世界就可能完全占領全朝鮮。甚至,他還要求派足夠數量的空軍進軍鴨綠江,轟炸中國東北,徹底切斷誌願軍的後方補給,摧毀誌願軍在中國東北的後方基地。可是,由於麥克阿瑟在三次戰役中屢屢誤判形勢,指揮混亂,讓美軍連續三次大敗,他在美國高層已經完全失去信任,沒有人相信他的胡言亂語。由於失敗,美國政治家們發生了戰略性的判斷錯誤,過高地估計了誌願軍的軍事實力,過低估計了誌願軍麵臨的困難。在這種錯誤判斷下,杜魯門做出了主動求和的決定。他認為,就此停戰,還可以在朝鮮占據隅之地,不然,那就徹底丟失了朝鮮。在美國對外戰爭的曆史上,主動要求談判求和,這是第一次,僅有的一次。
1951年1月13日,美國授意聯合國向交戰雙方提交了先停火後談判的“五步建議”,並由聯合國轉交給中國。
然而,在美國錯判形勢的時候,中國同樣犯了戰略性的判斷錯誤,非常遺憾地錯過了曆史給予的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也是由於連續的勝利,毛澤東對誌願軍的作戰能力做出了過高地評價。因此,建立在這種錯誤評價基礎上的對戰爭形勢的戰略性評估,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毛澤東認為,美國接下來可能有兩個動向,其一是在我軍強勁的攻擊勢頭下,略作抵抗便會退出南朝鮮,從而結束朝鮮戰爭,實現南北方統一。
其二是在大丘、釜山進行抵抗,抵抗失敗後撤出南朝鮮。從敵我雙方真是實力來看,這兩個估計都是不正確的,屬於戰略上的誤判。
彭德懷雖然一直身在前線,對誌願軍的真實情況比較了解,但是他也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認為,入朝以來,誌願軍連戰皆捷,隻要後方補給跟得上,糧彈充足,抓緊休整,等部隊恢複了體力,打敗美軍,解放全朝鮮應該是有把握的。
鑒於這種錯誤估計,中國對聯合國提出的“五步建議”沒有在意,不予理睬。前後方的將帥都對形勢做出如此錯誤的判斷,誌願軍的戰略行動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計劃。實際上,如果此時接受停戰建議,對中朝雙方十分有利。因為這個時候誌願軍占領了三七線,停戰線肯定會放在三七線,這樣,朝鮮的經濟中心、戰略要低以及大部分國土都將控製在北朝鮮一方,曆史將會以另一種麵目呈現在世界麵前。而且,還可以避免數十萬計的中國優秀兒女的無謂犧牲。可惜,由於領導人的失誤,曆史無可奈何地被扭轉,中國人民和誌願軍英勇的將士還將付出更大的代價,況且還沒保住已經取得的勝利果實。
根據前後方的一致判斷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彭德懷命令誌司製定了新的戰役計劃:“連續作戰,一氣嗬成,全殲敵人,全部解放朝鮮,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與和平。”
正在誌願軍躊躇滿誌要一蹴而就,一戰而定全局的時候。城府頗深又具有戰略眼光的李奇微從不斷的觀察中,發現了中國軍隊的兩個破綻。
第一,他驚奇地發現,誌願軍對聯合國軍發動的三次攻勢,每次都正好持續了8天,這絕對不可能是誌願軍指揮員有意為之,而說明中國原始的後勤保障隻能維持部隊8天的攻勢。中國士兵消耗完身上背的糧食和彈藥後,就沒有能力再前進一步,不得不停止戰鬥,這是典型的禮拜攻勢,隻要頂住中國人7天,在他們彈盡糧絕以後就可以立即發起反攻,打他個措手不及。就算中國人是鐵打的巨人,不吃飯可以戰鬥,但他們沒有彈藥,總不能拿著木棍同裝備現代化的聯合國軍作戰。
第二,總結中國人的幾次攻勢,都是在夜裏而且是滿月的夜裏。
這說明中國人隻能在夜裏打仗,夜裏可以避開強大的美國空軍攻擊,而且在滿月的夜裏可以靠月光照明,發揮夜戰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