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滅敗類
幾十年來,伏爾泰一直堅持不懈地與宗教迷信、狂熱、褊狹或不寬容作鬥爭,宣傳啟蒙思想,但是他明目張膽地公開抨擊教會勢力的時候畢竟很少,他比較講究鬥爭的策略,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間接的、隱秘的手段與他們作鬥爭的。
1758年10月,《瑞士報》登出一篇匿名文章,這篇文章宣稱伏爾泰即使不是無神論者,也是被自然神的興趣衝昏了頭腦的瘋子。對這一無恥的攻擊,伏爾泰給予了堅決的回擊,同年12月,他也在《瑞士報》發表署名文章《斥一篇匿名文章》,公開地向宗教勢力發出了挑戰。這時的伏爾泰之所以能夠勇敢地站出來,直截了當地抨擊宗教的罪惡,首先是由於法國和瑞士當局勾結教會勢力,惡毒攻擊《百科全書》和他的一些著作,使他怒不可遏。其次或者說更主要的是由於他在瑞士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獨立和自由,他對自己的力量產生了信心。以前,他一直是在社會地位顯赫的人的庇護下僥幸求安:年輕時,他仰仗貴族中的熟人和朋友;在英國,他得到權傾朝野的社會名流的支持;在西雷古堡,夏特萊侯爵夫人、裏舍利厄公爵和法國王後的父親波蘭前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等人經常保護他;在普魯士,他又得到普王弗裏德裏希的蔭庇。現在,他在日內瓦、在洛桑、在費爾內或圖爾內,都有比較自由、寬鬆的環境。同時,他已是眾望所歸的歐洲知識界的元老,海內外慕名而來的造訪者不計其數,即使是日內瓦的政府首腦或各地權貴也常常成為他的座上客,他已不必像以前當朝臣時那樣誠惶誠恐、阿諛逢迎,用自己的人格去換取一時安樂。現在他可以為自己的利益與權利同別人抗衡,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因為他已無坐牢或死亡的危險。
伏爾泰在費爾內時期發現了一個新的敵人的名字,或者說他給自己的敵人取了一個新名字:敗類。"消滅敗類"成為了他這一時期工作的主要內容,他在致哲人黨朋友的信中都要署上他們的戰鬥口號:"消滅敗類"。有時幹脆縮寫成,以致有一位拆看他們信件的檢查官以為這些信的作者是先生。
1759年,伏爾泰完成了民族曆史題材的悲劇《唐克萊德》和悲劇《蘇格拉底》。《唐克萊德》1760年秋在法蘭西喜劇院上演,由克萊龍小姐和勒坎主演,獲得成功。
《蘇格拉底》是伏爾泰"消滅敗類"戰鬥中射出的一發重磅炸彈。劇本按照自然神論的觀點,把這位希臘著名哲學家描繪成了一位宗教寬容鬥爭中的殉難者。伏爾泰自信他的這部悲劇會使宗教狂熱者發抖。他在劇本中讚揚了蘇格拉底的宗教觀念,堅信它是以道德,而不是以形而上學為基礎的。蘇格拉底在崇拜神性,給人類以幫助、培養友誼和學習哲學時,自以為已經履行了責任,所以遭到當時的僧侶詛咒。這一劇本還公開諷刺了百科全書派的死敵、耶穌會機關報《特雷沃報》的主編貝蒂埃神甫。
1759年11月,貝蒂埃神甫在報上發表文章攻擊《詠自然法則》和《百科全書》,伏爾泰立即寫了一篇尖酸刻薄的反駁文章《耶穌會士貝蒂埃患病、懺悔、死亡和顯靈的記錄》。他在文中寫道,貝蒂埃由於在報紙上發表了太多的惡毒言論而中毒,還染上了瞌睡病,不停地打嗬欠。為了醫治這一怪病,醫生建議他吞下一頁《百科全書》。但病情隻能稍稍緩解。貝蒂埃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令人討厭的,最後,他在平靜中死去了。死後,他又奇跡般地顯靈,他告訴噶拉斯神甫的侄子,他在被認為是謙卑和溫和的人之前,一直處於地獄之內,噶拉斯神甫的侄子後來告訴《特雷沃報》的編輯同仁,他從貝蒂埃的顯靈認識到,驕傲是最致命的罪惡,是耶穌會士最害怕的東西。伏爾泰在這裏把他痛恨的貝蒂埃神甫及其耶穌會士狠狠地戲弄了一番。
報刊專欄撰稿人佛勒龍也是反對狄德羅和伏爾泰的重要幹將之一。1754年,年方35歲的佛勒龍就當上了裏熱、蒙多邦、南錫學院院士。他長著鷹鉤鼻,有一張渴望肉欲的嘴和一雙機靈而不明亮的眼睛,一副學究派頭。他貪圖享樂,生活奢靡,早年因冒犯當局蹲過文森監獄和巴士底獄,曾在聖路易中學教過書。1754年8月,他在《文學年鑒》上辛辣地諷刺伏爾泰,1755年又抓住達蘭貝爾在《百科全書》第5卷卷首撰寫的紀念孟德斯鳩逝世一周年的文章,攻擊作者,指責整個《百科全書》。1756年,又在《文學年鑒》上大肆攻擊狄德羅的《私生子》。1760年,他又胡說什麼伏爾泰的作品沒有普遍性,嘲笑這些作品隻能在法國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