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18 不要讓自己處於孤立地位?(2 / 3)

袒露內心,覺得他人隨時都在評價自己,容易產生孤獨感。

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往往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認為別人這

也不行、那也不行,孤芳自賞,似乎“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們在交往中則表

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導致他人的不滿。因此,自負心理

嚴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獨。例如,一位在科研部門工作的年輕人

說:“我覺得周圍的人都太俗氣,整天為雞毛蒜皮的事糾纏不清。領導也沒

有能力,還整天指手畫腳,他有什麼資格批評我?我的能力不知比他強多少

倍。在這樣的環境、與這樣的人在一起真是悲哀。我甚至沒有可以談話的對

象。真是高處不勝寒。”顯然,這位年輕人的自我評價有過高的傾向,導致了

他的孤獨。

從交往技巧來說,人際交往需要真誠,需要熱情,也需要技巧。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掌握

得當有助於消除交往障礙,改善人際關係,增進人際吸引。有的人因為沒有掌

握交往的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壞了自己的形象。本來有良好的願

望,結果卻事與願違,孤獨感便油然而生。如,“我特別害

怕參加一些晚會、宴會,在那樣熱鬧的場合,我卻常常感到孤獨。和一些不認

識的人交談,對我來說非常困難。每次我都要搜腸刮肚地想:談些什麼好呢?

這個話題適不適合呢?這令我很不自然而且疲憊不堪。別人為什麼能談笑自若

呢?”可以說,有這種想法的人在交往技巧上存在不足。

孤獨感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如果抱著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消極態度,認為沒有必要采取一些主動的方法和措施,這也是不可取的。孤獨將把我們的快樂吞食殆盡,讓我們的心靈漸趨空洞。

為了擺脫孤獨,首先應該學會“自我暴露”。不要把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要主動地、積極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講出來,最初可以講給專業人員聽,如心理谘詢員,進而可以擴展到親朋好友、同學同事,甚至陌生人。開誠布公的談話將讓別人充分地理解你的難處,體諒你的痛苦,學會溝通將讓你不再孤獨、不再寂寞。

為了擺脫孤獨,你還應當讓自己盡可能地自信起來。要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更好地地表現自己。在受到他人惡意地對待時,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不要羞於表達自己對某人或某事的好感;不要覺得說“不”是不禮貌的行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隻有一個自信、快樂的人才更能贏得他人的好感。當你從自我封閉的小圈子裏走出時,你將會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如你想象般痛苦和冷漠。

切莫清高孤傲

清高孤傲的人總是與普通人格格不入,縱使他們確實很有才情、品位、格調,也隻會遭到別人的反感、疏遠。

林黛玉是《紅樓夢》中與眾不同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古今未有之人,她的所作所為在世人眼裏是格格不入的。不是“正經主子”的林黛玉,在

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人,在賈府很不得人緣。性格爽朗的史湘雲

就曾當著寶玉的麵,說她是一個“小性兒,行動愛惱人”的人。與林黛玉毫無幹係的趙姨娘

在背後也發過牢騷:“要是那林丫頭,她把我們娘兒正眼也不瞧……”丫環小紅和墜兒在滴

翠亭說悄悄話,中了寶釵的“金蟬脫殼”計,誤認為是林黛玉聽見了,當時就很緊張,小紅

說:“那林姑娘嘴裏又愛刻薄人,心裏又細……”因而對她都懷有不滿。林黛玉甚至在賈母

麵前也逐漸失去了歡心,最後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等詩詞中所說的,陷

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苦難境地。

林黛玉為什麼會陷入這種苦難境地呢?這與她平日孤傲清高的個性有很大關係。

在林黛玉的豐富性格中,較為突出也最為世人所公認的就是那所謂的“小性兒”,說話尖酸

刻薄不饒人、諸事好挑剔等。其實,這些都是一種表麵現象,在其“小性兒”、說話尖酸刻

薄等令人不喜歡的性格背後,隱藏的正是她那顆十分強烈的自尊心。執著地維護自己的自尊

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維護人的尊嚴,不能容忍對人格和自尊心的絲毫褻

瀆,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她是個貴族小姐,父母早逝,寄人籬下過仰人鼻息的生活,賈府環境的齷齪、勢利,使她自

矜自重,小心戒備。她孤高自許,鄙棄功名利祿,忍不住用尖刻的話語辛辣諷刺和無情揭露

腐朽現象。她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孤獨的堡壘,將自己封閉得嚴嚴實實,卻也因此失去了大多數人的信任。也許這便是她一生悲苦根源。

清高孤傲在別人眼中是目中無人的盲目行為,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為。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使你孤陋寡聞。

清高孤傲在別人眼中是粗俗。人們會覺得你嘩眾取寵、盛氣淩人,一副“趾高氣揚,

不可一世”的俗態。

清高孤傲在別人眼中是無知。人們會覺得你庸俗淺薄,狹隘偏見,夜郎自大

,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的怪物。

清高孤傲在別人眼中是愚蠢。人們會覺得你故作高深,附庸風雅,其實是井底之蛙的仰

望,是矯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清高孤傲在別人眼中是自負。人們會覺得你難於接近,隻得敬而遠之,或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