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覺”真的能補回來嗎

現在很多人平時生活忙碌,一到節假日就會抓緊時間“補覺”,要把失去的睡眠都補回來。其實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人的生活規律與體內激素分泌是密切相關的,生活及作息有規律的人,下丘腦及腦垂體分泌的許多激素,早晨至傍晚相對較高,而夜晚至黎明相對較低。如果平日生活較有規律,逢節假日貪睡,很可能會擾亂體內生物鍾的時序,使激素水平出現異常波動。結果,白天激素水平上不去,夜間激素水平下不來,使人的大腦興奮與抑製失調,白天心緒不寧、疲憊不堪,夜間又久久不能入睡。這還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體,誘發多種疾病。

而且,早晨臥室內空氣較為混濁,空氣中含有大量細菌、黴變和發酵顆粒、二氧化碳氣體和灰塵等,容易損害呼吸係統,誘發感冒、咳嗽、咽喉炎及頭昏腦漲等症,時間長了,還會損害記憶力和聽力。

早上賴床不起時,人還會感到饑餓,這時胃腸道準備接納、消化食物,分泌消化液,如不進食,勢必會打亂胃腸功能的規律,容易誘發胃炎、胃潰瘍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另外,人在睡眠時,血液循環減慢,養分和氧氣對腦的供應大為減少。睡眠時間過長,腦細胞就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因而活動能力減弱,容易發生頭痛等症。睡眠過多,也會使人體各組織的活動減少,肌肉從血液得到的氧氣和養分也少,人就會感到疲倦乏力。 所以說,不要認為失去的睡眠可以在節假日補回來,最好的方法還是在平時就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不熬夜、不貪睡,根據四時變化合理安排睡眠時間,有規律地作息,這樣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

現在每到冬季,一些年輕的父母就忙著給孩子加衣,裏三層外三層的,家裏還要緊閉門窗,生怕孩子凍著。一些孩子就因為生長在這種“溫室”的環境裏,體溫不斷上升,等父母發現時,孩子往往已經處於高熱之中,這樣便形成了現在常見的冬季“中暑”。

其實,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早就說過,“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人若在空氣中受到寒涼,人體自然會調集衛氣分布於體表以禦寒,防止感冒。家長如果給孩子穿得過暖,就會形成過於溫暖的環境,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中毛孔會張開。沒有寒冷環境的刺激,人體也不會在體表形成防寒的衛氣。嚴寒的冬日,穿得再多,也有脫衣服的時候,誰敢保證孩子每一秒都待在暖和的地方?很可能就在脫衣服的瞬間,寒氣從孩子開放著的、沒有防寒係統的毛孔長驅直入,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感冒生病。所以,在秋天涼意初起的時候,父母不要忙不迭地給孩子加衣,要讓其保持“三分寒”,以增強抗寒能力。

再一點是要孩子“三分饑”,即吃七分飽就可以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獨生子女又比較多,愛吃什麼就往飽處吃,尤其是吃些不易消化的肉食。孩子吃多了一是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久之導致營養不良;二是造成胃腸食積。中醫認為,“久積化熱”選擇內熱,有內熱容易導致外感,易生感冒等疾病。

再有些家長,孩子不吃飯總是追著喂,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挑食和厭食的壞習慣。孩子不吃飯是因為不餓,餓了自然吵著要吃的,所以家長要知道“三分饑”的喂養經驗。

孩子是一個智能的生命體,有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自然習性,父母不能一相情願地給孩子穿暖穿厚、吃這吃那,而是要“三分饑和寒”,這樣孩子自會平安長大。

孩子穿衣講究“三分寒”,是從宏觀上講的,而不是說讓孩子全身都要“寒”,正確的做法是“三暖三涼”。

1三暖是:背暖、肚暖、足暖

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減少感冒機會。“適當溫暖”,就是不可過暖,過暖則背部出汗多,反而因背濕而患病。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護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另外,中醫還認為,脾胃與免疫功能有關,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環,睡覺時圍上兜肚,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腳部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2三涼:頭涼、心胸涼、下身涼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頭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而神昏。頭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孩子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