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胸藏萬物,布開存世格局?(1 / 3)

第三章胸藏萬物,布開存世格局

不妨予己在天地間獨舞的膽量

南懷瑾先生曾感慨孟子的遭遇,卻讚同其雖因生不逢時,鬱鬱不得誌,而始終為人倫正義、傳統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號的品格。“莫看船兒無底,有心就能渡河”,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將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揮到了最大化。直至老之將至,坦然麵對自己的失敗,傳道授業,著書立說,就如寒梅般,在冰雪中怒放。孟子是典型的生不逢時者,淒淒然惹人生憐,卻也心生敬佩。

很多人都說上天是公平的,但這大多是無奈之下的自我安慰。上天很少會眷顧人類,命運無常才是真道理。因此與其把人生寄托於天意,不如把握在自己的手裏,無論是生逢其時,還是生不逢時,都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與其抗爭到底,絕不輕易言敗、妥協,生命的意義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深刻。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在即使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都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地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夢想,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的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並且不止一遍。後來,他又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麵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在第二輪的拜訪中,500家電影公司依然拒絕了他。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咬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拜訪完第349家後,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應願意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而年輕人的名字就叫席維斯·史泰龍。現在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後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妥協是生命的枯萎,也是人生的悲哀。麵對生命的困苦與波折,我們要學習史泰龍勇於與命運鬥爭的精神——對生活抱有希望,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管遭受多少冷漠和白眼,依然能以平和的心態走自己的路,這就是大智大勇之人。史泰龍已經視磨難為雕琢自己的刻刀,自己會隨著打磨雕刻變得越來越出色。生活就當如史泰龍,而不應像一些人空有滿腔的抱負,卻一直在遷就他人,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最終走向悲劇的命運,屈原就是這樣可悲可憫的人物。

屈原出生於楚國的貴族。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26歲便升至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官至左徒時,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暗中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用計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最終被放逐到江南,鬱鬱不得誌。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隻得以死明誌,就在同年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憤然跳進滾滾江水,一生思想與抱負付之東流,從此隻有魚兒與他做伴。其實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確實有些不值得。既然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就應該傲然麵對,做自己能做的,豈不更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當年漁父的一首《滄浪歌》,雖隔了千年,音猶在耳。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無論身處清世抑或濁世,都要剛直進取,要有豁達的心胸。

人生憾事斑斑,如果一味的妥協,那麼一代文人也隻能成了人間苦難的首席歌者,唱出了曆經動亂後的悲涼之音。所以如果你的思想高潔,處於“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況下,不妨曲高和寡,至少留有自己的發言權,即便不能“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千秋思念、萬世傳頌,亦能活得虎虎生威、有滋有味,這才不白活一回,不妄到人世走一遭。死亡永遠不是最好的選擇,活著才是真正的勇者。

語我世人,即使生不逢時,也不必歎息,堅持本色精神,讓生命高蹈,舞出屬於自己的天地。走適合自己的路,把心胸放到更遠更闊,把視野放到更大更廣,即使腳下無船,心中有船,也可以在滔滔大河中暢快淋漓的前行。

大辯不言,無視即是反擊

在現實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溝通過程中,說來說去,自難免有失真之語。誹謗就是失真言語中的一種攻擊性很強的惡意傷害行為。俗語雲: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也許,在很多時候,誹謗與流言並非我們所能夠製止的,甚至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對待流言的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正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都無關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林肯的觀點與南懷瑾先生對待誹謗的態度——遇謗不辯是如出一轍的。 

當流言飛語已經出現,一味地爭辯往往會適得其反,讓人覺得你在欲蓋彌彰,有句話叫做“解釋便是掩飾”,這話不是沒有道理。因此還屬魯迅先生說得好:沉默是金。的確,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急於表現自己,就越是起到相反的效果。誤會發生了,即使你再虔誠的解釋,對方也未必聽得進去。所以對付誹謗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讓清者自清而濁者自濁,此乃最明智的選擇。

《新唐書》中有一則武則天與狄仁傑的故事:武則天稱帝後,任命狄仁傑為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你以前任職於汝南,有極佳的表現,也深受百姓歡迎。但卻有一些人總是誹謗誣陷你,你想知道詳情嗎?”狄仁傑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認為那些誹謗誣陷是我的過失,我當恭聽改之;若陛下認為並非我的過失,那是臣之大幸。至於到底是誰在誹謗誣陷,如何誹謗,我都不想知道。”武則天聞之大喜,推崇狄仁傑為仁師長者。

俗話說:流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被流言中傷的。因為他們懂得用沉默來對待那些毫無意義的流言誹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沉默是最好的反抗。這種無言的回敬可使對方自知理屈,自覺無趣,獲得比強詞辯解更佳的效果。”在麵對無聊的人的謠言攻擊時,唯一的態度就是不辯。無視對方,就是給對方最好的反擊。

正如南懷瑾先生告訴我們的那樣,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用不著過多的解釋,也沒必要整天為著別人說過的話而給自己平增煩惱。就用心如止水來應對誹謗,令其被時間洗禮,蕩滌掉表麵的偽裝,誹謗自然不攻自破。在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寬恕永遠多於怨恨。

在白隱禪師所住的寺廟旁,有一對夫婦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尚未出嫁的女兒竟然懷孕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樓裏的一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為給鄰居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隻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這樣嗎?” 麵對誹謗,白隱顯得那麼淡然自若,其修為之深不可預測。也許有人會說他傻得可憐,然而對於修佛之人來說,心容萬物,藏汙納垢,其實算不得什麼,反而是大無畏的精神。

《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不必宣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南懷瑾先生認為,隻要具備這五個方麵就是融彙了做人的道理。真理不必宣揚,做人不必標榜。真正有修養的人,即使在麵對誹謗時也是極具有君子風度的。所謂濁者自濁、清者自清,遇謗不辯,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麵前不攻自破的。

南懷瑾先生應對誹言的方式,與白隱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麵對生活中的種種誤解與猜疑,就讓我們做“流言止於智者”中的智者,寬容豁達地麵對一切風風雨雨,我們的人生必定是另一種局麵。

寬容:以直報怨才是道

南懷瑾先生感慨戰國時期各國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從而分析其原因,指出當時各國之所以走富國強兵的路線,大多都是為了雪恥強國。這是戰國時代各國間共同的情況——相當於個人的冤冤相報、以怨報怨。在循環報複的思想下,綿延了幾百年的戰亂苦了幾代百姓。

國家間因仇恨、因“睚眥必報”而兵戎相見,最後受傷害的是百姓。而個人冤冤相報、以怨報怨的後果是既傷人又害己。

東漢時期,蘇不韋的父親蘇謙曾做過司隸校尉。另一個官員李皓和蘇謙素有嫌隙,因此懷著私憤把蘇謙判了死刑。當時蘇不韋隻有18歲,他把父親的靈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親隱匿在武都山裏,自己改名換姓,用家財招募刺客,準備刺殺李皓,以報殺父大仇,但刺殺一直沒有成功。很久以後,李皓升為大司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