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得天獨厚美兒郎1
東漢末年,斬黃巾,誅宦豎,董卓進京,後被呂布和王允設計殺害,再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時之間烽煙四起,群雄紛爭,故事早已開始,我們就從這裏開始講起。
從公元189年洛陽動亂到公元280年晉滅吳戰役,中國曆史經曆了一段空前殘酷的戰爭兼並道路,當所謂的“三綱五常”和“真命天子”論隨著東漢皇權的沒落一起被硝煙掩埋時,倫理便不再重要,遊戲也失去了規則,叢林法則,適者生存,頭腦和武力成了生存的依據。
在這條艱難的三國鼎立的道路上,有多少英雄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在這個舞台上,走出多少豪傑,叱吒沙場?然而在演義的籠罩下,這段曆史撲朔迷離,眾英雄被津津樂道著,或褒或貶,演義裏老實無用的魯肅、嫉賢妒能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曆史真相確實如此?究竟孰是孰非,君子小人,就從這裏見分曉吧。
是的,從這裏開始!
就從這裏開始
童年周瑜
公元175年的某一天,一個男嬰在安徽廬江舒城的縣衙後院誕生了,響亮的啼哭聲讓等候在門外多時的周異內心一陣戰栗,當產婆將裹在繈褓中的嬰孩放入他懷裏的時候,周異就已經為這個他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兒子想好了名字:瑜,字公瑾,周瑜,周公瑾。
周家可稱得上是官宦世家,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當過東漢的太尉,周景的父親周榮,曾任尚書令,周瑜的父親周異出任過洛陽令,幹爹周尚是丹陽太守。其家談不上有多顯赫,但也還是名滿一方的士族。
雖然隨著東漢王朝的沒落,周家也逐漸敗落,但從名字上還是可以看出周父對周瑜的殷殷期望。
瑜瑾,美玉也。
時光悠悠,一晃數年,周瑜衣食無憂、順風順水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戰端四起的年月,他是幸運的。
但他又是不幸的,在與他同齡的小夥伴還在大樹下刨著土坑玩一二三四的時候,周瑜卻是早讀書,晚練武,研習兵法,鑽研國事,儼然一副早熟好少年的樣子,當然,這是周異望子成龍的心態造成的,他希望兒子以後可以光耀門楣,光宗耀祖。
但是周異忽略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就是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小周瑜在大量吸收了那些政治信息的同時,內心湧起的已不是報效朝廷、挽救東漢王朝於岌岌危難之時這麼簡單的想法了。
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東漢政權將要覆滅的時候,那些高高在上的昏庸統治者,並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除了尋歡作樂便是爭權奪利。龐大的國家機器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除了毀滅,無路可走。
周異還沒有看透這點。
所以,公元187年,在周瑜12歲的時候,周異把他送進了合肥的淮江書院(貴族學校),據說那裏師資優良,教學嚴謹,凡能從裏麵畢業的學生不但給安排工作,還個個都是肥差。
看著兒子瘦小的身影跌跌撞撞地消失在學校大門後麵,周異如同現在送孩子進入重點高中的父母一樣,心情有一點激動,有一點忐忑,還有那麼一點點期待。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周異還沒將那點激動消化幹淨時,淮江書院就發回了對周瑜擅自曠課兩個月的處分報告來考驗他那顆並不堅強的心。
其實周瑜在剛入學的時候,也還算是優等生,但是曆史總是賦予了一些人一些特殊的使命。
當然,周瑜不會想到上天會交給他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他隻是單純地認為學校課本裏那些四書五經、五綱倫常在當今的亂世中很不合時宜,人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還講究那麼多禮儀規矩,有個屁用啊。
周瑜就淮江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做了個統計,令他意外的是,這些所謂的高才生不是在官府任職閑差,就是在有錢人家裏當私人教師。他搖頭,歎息,因為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如果儒學已不能拿來治世,那自己還在這裏苦學什麼呢?
懷疑論在他的腦中生根發芽,該爆發,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如此的掙紮,使得他一度迷茫。
然而,最後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了他命運的是一個人,一個男人,一個有著末世草莽氣概的男人。
很多事情隻要開了頭,就很難再收尾了。亂世殘忍地將一些人湮滅在曆史中,也將一些人推上了曆史舞台的最中央,他們經曆了烈火的千錘百煉,最終蛻變成浴火重生的鳳凰,成為光芒萬丈的神鳥。
逃學引發的風波
這位新朋友姓魯名肅,字子敬。在後麵我們還要常常提起他,先在這裏簡單介紹一下他。
魯肅,公元172年生人,成分為富家子弟,職業無,愛好舞刀弄槍。據說小夥子長得相貌堂堂,而且為人大方。當時因為宦官專權,整個領導班子風氣不好,大家都是能貪的就貪,能拿的就拿,搞得整個社會烏煙瘴氣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在貧困線以下,一些窮得沒辦法的農民便隻能換了職業,臨時當起了強盜,這樣更是亂上加亂。
在如此之亂的大環境中,魯肅無疑是個異類,他不但不往家裏拿錢,反而把錢都發給了老百姓,這下子算是出了大名了,在方圓幾百裏之內,如果有人不知道魯肅,那他一定會被鄙視。
周瑜那天在學校裏看書,就看到魯肅在校門口溜達,兩個年輕人隨便一聊,便聊出了感情,後來幾次來往後,魯肅邀請寄宿生周瑜去他家做客。
在魯肅家的大院子裏,周瑜看到了很多舞刀弄槍的年輕人。當周瑜問到他養這麼多壯丁幹什麼的時候,魯肅臉上一絲不易察覺的表情被周瑜捕捉到了,大概是有那麼點想揭竿而起的意思。後來兩個人就著小酒,談談人生,說說理想,很快成了朋友。
魯肅這人還是很夠意思的,他看到周瑜現在正處在人生的迷茫期,就主動提出出去自助遊一趟,散散心,旅費由他提供。
二人從合肥出發,途經淮南、揚州、壽春、譙郡和梁國,曆時兩個月,這也就是周瑜曠課的真實原因,其實是被魯肅誘拐去的。
在這次旅遊中,周瑜看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他豐富了見識,增長了閱曆,懂得了如何區分騾子和驢子的不同,嚐到了野菜和窩窩頭的味道。
魯肅為周瑜安排的這次下鄉活動還是很圓滿的,當他們重新回到城裏的時候,周瑜已經從象牙塔裏完全走出,他眼前總是浮現出那些饑餓的村民、路邊的死屍、坍塌的茅屋,喉嚨裏有種力量想噴薄而出。
長期的優越生活,使他忘記了現實的殘酷,現在是一個戰爭的年代,是一個人民苦難的年代,爆發,這是他最終的選擇。英雄,從來就是注定的。
但是周異並不了解這些,他拿著那張處分單,隻覺得胸口有什麼東西碎裂的聲音,那是一個可憐的父親心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