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民族特性(1 / 2)

我聽罷李科的這番話不由得嘴角上翹。

我是個一向很傳統的人,沒有辦法,從小被爺爺教導,從小不說四書五經熟讀,那也是對於古人無比傾配的,所以我對於神秘而強大的古文明,特別是自己國家的古文明,我是無比狂熱的。

這種狂熱幾乎可以與我對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崇拜,沒有辦法,太過久遠的人終究比不上自己所在的時代裏的真正英雄。

可不說信仰,不比程度,我對於古人的智慧是盲目推崇的。

就如同李科所說的,很多老師跟我說過,從古墓或一些遺址內發現的很多古人作品,比如字畫,比如書籍,比如很多發明創造,除了沒有電力以外,整個古代人民的幸福指數絕對比今天的人要高。

我對於老師們的這些話是無比信服的,因為我們家就有一件如是的好寶貝。

那是一把劍,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

寶劍的名字不知道,但看其青銅的材質以及其上略顯粗糙的握手上的龍頭樣式,便可知道,這寶劍的鑄造年代,絕不是秦漢以後的。

一把在歲月麵前都無法腐朽的寶劍,不要說是現在的鑄鐵工藝,怕就是再往後推上個幾十年,估計也很難做到這一步吧……

從那以後,從我對於那把劍的鋒銳與經曆的歲月之後,我對於古人的智慧已經徹底被折服了。

或許,智慧是不分年代的吧……

也正因為此,所以我對於李科所說的無比信服,即便慕容雲嵐這個顯然一路上被李科的文弱氣得不輕的她,也沒在這上麵說什麼。

“可不管咱們有多牛逼,我們不是還是比不上西方列強嗎?”侯悅很現實,在戰場上見慣了生死的他,對於這一殘酷現實看得無比清楚。

李科卻不以為然地說道:“華夏人如果不知道疼,是永遠不知道動的,我們其實是一個很懶的民族。”

我與慕容雲嵐紛紛點頭,對於這一點,所有有誌之士都是看得出來的。

每一次太平盛世短不過幾年,長也就是幾十年,但老百姓就可以念著這份安逸,在統治者不盤剝得不太厲害的時候,忍氣吞聲,直到再也活不下去的時候,直到在不反抗就要真的死掉的時候,老百姓們才覺得痛了,才知道得做些什麼了,直到這時候,老百姓們才願意去做些什麼事兒改善下再也活不下去的生活。

如果這時候統治者也害怕了,知道了老百姓的厲害了,再有幾個統治者中的好手一番策劃、分化、安撫,老百姓隻要得到他們想要的安逸生活,甚至說苦點累點他們也不在乎,他們隻在乎能不能活著,他們隻在乎會不會死,所以,隻要統治者願意去做事,去安撫、分化、化解民院,老百姓絕對就願意做個順民。

如是一個民族,不隻是在上下對抗的過程中如此,也是在內外融合的過程中如此。

每一次少數民族真的打入我華夏大地,他們隻要真的想要這片土地,他們就必須安撫老百姓,然後安撫著安撫著他們的民族就不知不覺的也在這片土地上染上了這種愛好安逸的生活習性,或許是這片土地的特性吧,最長時間統治華夏大地的少數民族清朝,在統治了華夏大地之後也逐漸染上了這一特性。